而且不看到照片,就算是农科院的人,也不敢随便回答。
开版之后,一直比较冷清,不像隔壁的八卦闲聊,整天人头攒动。
安夏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你们把花、土、肥,还有工具,打包卖,让人一次买齐所有所需要的东西,省事,利润还高。”
“……真的有人会这么买吗?打包的价格比单买贵多了。”
“会有的!首先,你们得把文案写得好看一点。别写得跟辞典一样。再弄点好看的照片。”
啊……文案?
冯娟只会写:夜来香、柔弱藤状灌木、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捩花目、萝藦科、夜来香属……
特点:晚上开花,特别香
发出去的商品链接,点击:0
不服输的她在“中国货”上观摩学习文案怎么写,然后重写了三版,终于卖出去了一份。
看到“买家已付款”提示的那一瞬间,冯娟比第一次拿工资还开心。
蔬菜花卉部门,除了冯娟很高兴外,还有几个对基因有兴趣的人,也挺高兴。
紫农公司秉承了紫金的风格:只要想到什么有趣的小点子,公司都会支持去做,不会有人怪他们不安份。
他们跑去跟季科的基因组一起琢磨,能不能往花的基因里插点什么花里胡哨的基因,比如开个七色花。
专业研究花卉的人生意也不错,城里人种的这这那那挺多,有些养了好些年,养出感情了,真有点这这那那的,都挺舍得花钱。
他们在网友提问里,发现了新的商机。
有个人说她想种花,但又怕虫子,总觉得黑沉沉的土里藏着什么怪里怪气的东西,她连蚯蚓都怕,自己给花松土又怕伤根。
正常情况下,对于这种人,研究员们的态度是:这么矫情,就别种了嘛,看别人种不好吗?
安夏看见他们在工作群里的吐槽,认真回复:你们怎么能把客户往外推?
研究员们沉默了,他们怕得罪了安夏,连紫农公司都待不下去,只能回农科院的角落里继续发霉。
安夏又说:“不是有水培花卉吗?风信子、水仙,不都是吗?”
“可是她想种的是吊兰。目前没有水培的。”
安夏:“目前没有不是正好吗?”
如果是在往非洲卖鞋的故事里,研究员们看见的是“他们都不穿鞋,我们走吧”,安夏看见的是“他们都不穿鞋,市场广阔啊!”
“要么,你们可以先看看现在城市家里流行种什么花,然后分析一下能不能水培。毕竟城里搞土确实不方便。要是实在水培不了就算了。
能水培的卖营养水,不能水培的卖土,不是挺好么。一花两吃。”
安夏给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他们在农科院里的工作就是:领导说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现在他们发现,原来可以自己寻找客户的需求,并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赚到钱。
花卉找到发家致富的路了,剩下几个专门研究蔬菜的人很寂寞,城里的人种菜也就是种着玩玩,不会有人找他们。
终于让他们等到了机会,一条提问:种黄瓜的土都板结了,有什么办法吗?
有地耶,应该是个在村里种地的大户。
他们猜对了,提问的人应该算超级大户,来自寿光。
寿光在八十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种植蔬菜,现在他们的蔬菜大棚已经有了上万亩。
整个寿光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蔬菜,九十年代初,人人都惦记着:能买着、便宜,他们已经在推无农药残留的无公害蔬菜。
努力还是有一点遗憾,现在用的都是化肥,土地板结,大家都默认这是一个常规状态。
有一个技术员到城里的亲戚家探亲,无意中发现亲戚家的孩子在刷论坛,论坛上还有教农业技术的。
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随便发了一贴,详细描述出现的问题,还说连年减产的情况,而且配上了图片。
很快就得到了回复,问他在什么地方,怎么板结成这样。
一听说在寿光,技术员们都犹豫了,从深市到寿光,很远呀。
当初招他们来的时候,说得很清楚,让他们在网上回答问题、在网上销售。
没说让他们出差。
还这么远。
如果是在农科院,特别有良心的教授会自费前往调查,做出成果,名声出去了,院里才有可能给报销。
那要问吗?
不问的话,万一安夏发现他们又遇上了商机却没抓住,会不会对他们失望,进而把他们全部退回农科院?
花卉蔬菜部门现在还没有部门经理,各项工作暂时由王小山处理。
王小山生来面相严肃,这些人只听他在欢迎仪式上说过套话,并不知道他是什么性格,十分忐忑。
最后他们把这事推给冯娟,冯娟又找季科商量。
话还没出口,王小山路过,见他们俩窝在一起,窃窃私语,打趣了他们一下:“上班时间干什么呢?”
“王经理……”冯娟支支吾吾地把她们遇到的问题跟王小山说。
“哦,填个出差申请单上来就行。”
然后,王小山就走了。
走了……就这么简单?
申请单获得批准后半个小时,行政就已经给他们把预订好的火车票送来了。
这是什么效率啊!
在寿光,技术员们发现一个问题:“你们这化肥……是特别便宜吗?怎么洒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