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杨珊是计划在种植房里也砌个炕,以后就在炕上种点东西。
后来考虑到这样种植面积太小,种不了多少东西,放弃了。
她决定借鉴一下现代农村老家,乡亲们春天培育秧苗的经验。
在现代,杨珊的老家在西南山区,海拔高,春初气温比较低。
春天培育秧苗的时候,像一些大棚蔬菜一样,只利用太阳光是不行的。
那边雾气比较多,阳光直射也不是特别强烈。
所以还是要烧柴、烧煤才行。
和温室大棚一样,先搭建白色的塑料棚,一般搭建长方形的塑料棚。
沿着长的边,棚里两边都搭建了四、五层的木架子。
木架子上放了很多无盖的木箱子。
箱子的四边非常浅,大概有三厘米左右高。
用来防止谷种洒下来,还有能够盛住一些水,给秧苗的根部。
两边架子的中间是一个过道,人能够走动,用打农药的喷雾器给种子洒水。
当然,这个喷雾器之前没有装过农药。
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热量的来源。
会在棚子里面靠近边缘的地方,地上挖一个大坑,做一个简易的土灶。
土灶上面放一口大铁锅,锅在里面。
而添柴火的地方在棚子外面,也就是炉口在外面。
在棚子外面挖一个炉口,联通里面的坑。
只不过柴火要放进里面一点,才能烧着大铁锅的锅底。
铁锅里面装满水,这样在外面烧火,里面锅里的水沸腾蒸发,就会给棚子带来热量。
还有要用喷雾器及时的给秧苗洒水,特别是前几天,火要烧整天整夜,
三天左右秧苗就长出来了,等后面几天就不怎么需要烧火了,靠日光照射就可以了。
十天左右秧苗变绿了,苗杆也长结实了,就可以出棚,移栽到水田里。
当初建房子的时候,种植房就建在厨房旁边,一个靠边的位置。
种植房的面积很大,一间房大概有一百平左右。
特意多加了一面墙,没有和其他房间共用一面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房间。
就是怕种植房洒水多,湿气比较重。
为了保证光照,开了好几扇窗子,可惜没有玻璃,不够保暖。
房里水汽太重,用纸糊也不行。
只能用纱布糊着,多糊了两层,希望不要漏风太严重。
四面墙边包括中间,都放了木架子,只留人能够走动的过道,和超市货架的摆放差不多。
架子都有五层,每一层上面都放了无盖的木箱子,或者叫木槽,里面装了菜地里的营养土。
一共挖了四个大坑,做了四个土灶,在四个不同的角落。
四个大铁锅还是在西州城的时候特意去打的,一直放在空间里。
万事俱备,杨珊和宋河正在商量种些什么东西好。
最后决定都用来种蔬菜和水果,主食他们不缺。
而且就一个房间,主食也种不了多少。
首先生菜是一定要种植的,这个菜好吃,生长周期也短。
其他还有小白菜、大白菜、油麦菜、葱、姜、蒜、辣椒、番茄等等。
水果类,果树肯定是种植不了的,草莓肯定要种。
感谢这个朝代的物种齐全,连草莓都有了,和现代也差不了什么了。
就是草莓个头没有现代科学培育出来的草莓大颗。
还种了些西瓜和甜瓜。
决定了之后就开始生火,四个锅都烧起来,温度还是可以的,穿着单衣也还勉强凑合。
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温度,水果能不能种出来,蔬菜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等房间热起来后,才把种子拿出来,埋进土里。
还准备了木制的水壶,进行浇水,水壶是简单的打了孔,直接淋上去的水壶。
准备了好几个,有大有小,小的水壶是给两个孩子准备的。
低层木架子上的作物,他们是能够浇水得到的。
反正现在太冷了,也不好成天出去,两个孩子在家都快闷出病来了,正好可以让他们活动活动。
从埋种子开始,两个孩子就拿着小铲子,跟着杨珊和宋河干活。
一家人这几天饭都多吃了一碗,还是得运动才健康。
现在一家人已经服用了灵泉水一段时间了,一直在排身体里的杂质。
最近洗澡洗出来的脏东西都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