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灰水洗净的羽毛,再用清水清洗两遍,放到蒸笼里去蒸,进行杀菌消毒。
蒸过后的羽绒晾晒到半干后,再拿进蒸笼蒸一遍,接着拿去太阳底下晒干。
这样得到的羽绒就可以做成羽绒服或者羽绒被了。
忙活了一个月,得到的羽绒,能够给两边的父母、杨珊、宋河和两个孩子都做一件衣服,一条裤子。
几位哥哥和弟弟妹妹直接给的羽绒,让他们自己做成衣服,羽绒能够给每个人做一件坎肩,
剩下的一些羽绒还做成了两床被子,杨珊犹觉不够。
夏天的时候日光足,准备再收一波羽绒。
宋河做了十个大水箱,每个水箱的容积都有5立方米左右,差不多能存50吨水。
剩下的一些木料,杨珊让宋河做种植房的架子。
架子上做了长方形的木槽,在木槽里放上一些土,就可以种植了。
到现在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囤积物资。
等把种植房的事情也忙活完,杨珊和杨大嫂去山上准备再找些野菜时,山上已经是光秃秃一片了。
连老一些的野菜都没有,山上适合当柴烧的树木也被砍伐一空。
好在大家还记得这是自己的家乡,懂得可持续发展。
一些上了年份的大树和还没长成的小树都还留着。
前者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后者是森林未来的希望。
终于得闲一些了,两人才能去镇上看看两个孩子。
感觉两个孩子都懂事了不少,看得杨珊心疼,再怎么样,也是寄人篱下。
只要不是熊孩子,在别人家总是比自己家懂事的,不管多亲近的亲戚,父母有没有给生活费。
但是让两个孩子现在就回家,杨珊又舍不得,毕竟上学的机会太难得。
杨珊希望他们能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认识大部分的常用字,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以后回家没有先生教,也能自学,不断进步。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出自《战国策》)。
杨珊现在更能理解了一些父母的心情。
给两个孩子带了些吃的穿的用的,还给了一些钱给两个孩子当零花。
两个孩子都很懂事,不会乱花钱的,特别是文浩有铁公鸡的趋势,杨珊还让他该花就花。
文谦就比较迷糊一点,但也是个聪明孩子。
给杨二哥家带了一些吃食,留一些银子在徐父和杨二哥那,给两个孩子应急用。
第二天送两个孩子去上学后,两人去街上逛了逛,准备买些陶瓷大缸、大盆、大碗,用来装熟食。
以后不好做麻烦的大菜,最重要的是怕味道飘出去,引起怀疑。
你说要是别人家,饭都吃不上了,你天天大鱼大肉的,不是找打嘛。
现在囤积熟食放到空间里,到时候拿出来还是热乎的,反正空间里的时间是恒定的,比冰箱还方便。
买了二十个大缸,三十个大盆,十多个大盘子,两人才回家。
到家后,宋河继续帮人挖地窖去了,听说杨家和宋家都在挖地窖,村里有条件的都准备挖一个。
宋河现在是香饽饽,天天去别人家吃饭,人家还给付点工钱,没有钱的就给些吃的用的。
其实宋河这些都不缺,两人就算囤积了这么多物资,但是银子还剩不少,卖了好几次灵芝,攒了不少钱。
但是想把技术传出去,所以才天天跑去给人挖地窖。
别人问任何技术问题,宋河都是原原本本的教给大家,一点不藏私。
等有几个人能学出来,宋河就能休息了。
都到这个时候了,相信教给宋河技术的老师傅也是愿意的。
就算不愿意也没办法,暂时他也找不到这里来,后面就更不可能了。
挖个地窖不管储物还是住人,可能就因为多一个地窖,就能多救两个人也说不定。
村里地窖还没挖完,时间已经进入盛夏了。
杨珊又去收羽绒,做了好几套羽绒服、羽绒被,还抽空去镇上看看两个孩子。
忙碌起来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很快就到秋收了。
热热闹闹了半个月,小河村的秋粮都收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