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只挖杨珊和宋河主卧下面,作为一个临时的避难场所。
但是后面考虑到万一需要长期居住,存在做饭、卫生等问题,所以挖到了两个孩子的房间下面。
最后地窖勉强挖成了一房一厨两卫的格局。
卧室面积是最大的,是一个长方形,沿着边长的部分盘炕,占据了房间的绝大部分,只留一个过道用来走路。
炕上砌了两堵薄薄的墙,把整个炕分为三个小房间,主要是考虑到两个孩子以后娶媳妇了,需要自己的房间。
虽然这个事情还很遥远,但是早做准备总没错。
以后用毯子做门帘,充当小房间的门,地窖而已,不能要求太多。
除了卧室外,还有一个小厨房,砌了农村的那种土灶,煮一家人的饭菜是没问题的。
还剩下两个小房间,一个用来洗澡,一个用来当厕所。
当然,抽水马桶是没有的,就是农村的那种木桶,用完了拿到地面上去处理。
洗澡也是用的木制浴桶,所有的房间全部铺了砖。
看完整个地窖,杨珊忍不住一把抱住宋河,夸赞道:“看来宋师傅的手艺不赖嘛。”
“那有没有奖励?”
“要…要什么奖励?”
“你说呢?”
“给自家干活要什么奖励,滚一边去!”
面对宋河的灼灼目光,杨珊忍不住恼羞成怒。
“哈哈哈哈,杨珊你真不经逗”
“哎,哎!那么着急走干嘛!”
宋河追着杨珊的脚步,两人出了地窖。
地窖挖好没多久,就进入八月份了,秋收也开始了。
对于农民来说,春耕和秋收是顶顶要紧的大事了,特别是在古代,关系到一年的口粮,关乎生存和发展。
一年到头就为这两件大事忙活,做了无数准备和后勤工作。
小河村的秋收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由于这两年在为后面的寒冷做准备,大家都是见缝插针的种东西。
房前屋后,山上田里,也不拘是什么,一杆玉米、一窝红薯、一颗白菜,都能想尽办法保存下来。
所以这两年秋收的任务都特别重,早早的开始,一两个月后才结束,但是大家脸上都是丰收的喜悦。
值得高兴的是大齐建国没有多久,还处于上升期,吏治比较清明,土地兼并没有太严重。
很多农民都能拥有自己的田地,单纯的佃农和雇农比较少。
当然,可能和西州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山民众多也有关系。
地主就算买了这样的土地,也不划算呐,还不如其他买卖有赚头。
本来生活就贫苦,没有其他生路,再剥削得狠了,断了生活,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毕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倒是江南那边,据说土地兼并比较严重。
秋收过后,上山砍柴的人多了起来, 吃的用的,大家都想尽办法往家里带。
在山上遇到了,大家相视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村里砌炕和挖地窖的人家也多了起来,宋家和杨家都是要砌炕和挖地窖的。
就算原本不打算,杨珊和宋河都会去劝他们的。
两家人还准备把房子修缮一下,加固门窗、屋顶,加高院墙等。
不过杨珊和宋河是帮不上忙了,他们准备再出去一趟,采购煤炭和粮食等。
去那片树林又扫荡了一番,收获了很多野菜、野果、药材,最重要的还是灵芝。
卖灵芝的钱是采买物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杨二哥的儿子永斌今年八岁多了,在镇上的私塾上学,徐父早晚接送。
永斌六岁就进学了,很爱学习,也有天赋,如今已经颇识得一些字了。
像《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书籍,阅读背诵都没问题。
杨珊准备让文浩和文谦也去私塾学个一年半载,以后再没这样的机会了。
她和宋河去陪两个孩子读几天书,等两个孩子适应了新环境再出去,两人走后孩子就直接寄宿在杨二哥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