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镐左右为难时,在魏福记有一份大干股的蒋方印出了主意,说不如让魏良臣自到关门接人,这样,就能两全齐美了。
关门之外,是辽抚的事,出了事杨镐兜。
关门之内,是魏良臣的事,或者说是宫里的事,和他杨镐又有什么关系。
杨镐采纳了这个主意,一纸公文将本安置在沈阳中卫的降倭调拨精壮,计得四百六十人发遣关内。
名义是备海。
原因是他的便宜学生是海事太监。
海事太监征调降倭备海,自是再合适不过。
良臣很兴奋,十分的高兴,他等这一天可是等了好长了。
“快,随咱家去关门!”
迫不及待就出了办事处,让小田他们赶紧随他去山海关。
杨镐这封信不是走的八百里加急,而是普通驿传。因此时间上算起来,降倭这两天也能赶到关门。
这些降倭可是魏公公做东亚海霸王的基础,当真是看重的紧。
这会去山海关肯定赶不到的,一行在永平住了一夜,第二天才到达关门。
山海关是一点不陌生的,前后经过两次。
一次是关门军变那晚只身入城,另一次则是打建州回来大张旗鼓入关。
上次关门军变的领导者,山海关参政王邦才和参将李获阳等人已经调离,虽然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处置,但良臣认为他们的仕途大概也就到此为止了,尤其是他们的靠山李成梁归京养老。
不管出发点是好还是坏,身为领导约束不了部下,还参与在内,光这两条,王邦才和李获阳也得完。
二人能够只落得调离,已经是极大的幸运了。
亦或,背后有什么说不得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