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吹得人刺骨的疼,林墨瞳四人于黑暗之中快速前行,不多时已然到达了山林的中心,眼前也是豁然变得开阔起来。
山林中心算不得太大,但和外围截然不同,这里总体呈一圆形,没有草木,甚至连碎石都没有,地面十分平整,仿佛被人刻意整理过一
般。
而最为奇特的是,在这圆形之中,有着一条显目的血线,线条呈大的反“s”形贯穿于圆形的两端,将地面分成对等的两部分,虽然在没有星月光辉的天空下,血线显得黯淡,但依旧看到它表面微微荡漾的血光,血光流露,在血线两方之内勾勒出一些连林墨瞳都不算熟悉的纹络,俨然为八卦之象。
对于这样的一个图案,学中医的林墨瞳自然相当熟悉,因为这个图案为太极阴阳八卦,记得他刚上云上中医药大学的时候,第一堂中医
课讲的便是中医学术,且这学术之中又恰是提到了这种图案。
太极于《庄子》中有云:“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后又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更有《易系辞传》记载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
始作八卦”的内容。意思是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
对于上述所说之易,往后之人亦是给出了多种阐释,一种指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如唐颖达《周易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
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这种观点在两汉则更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大极。
第二种是以虚无本体为太极,如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
第三种是认为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
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崔憬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
第四种是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敦颐以后,对太极的解释分为三大流派。
一以邵雍为代表,以数说大极。指出“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以一分而为奇偶解释太极生两仪。并认为在人则“心为大极”,
在天地则“道为太极。”
二以朱熹为代表,以理说太极。“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者,其理也。"太极乃天地万事万物之理的总和,而在具体的事物中也有太极之理。故曰:“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三以张载“一物而两体,其大极之谓与?”为代表,认为无有阴阳,其合一则变化莫测,其对立则相互推移,以此说明太极乃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王夫之阐发张载的学说,坚持以对立统一观说太极。断言太极和两仪是体用关系,非父子关系。并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实体,此实体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和变化规律。且寓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此阴阳统一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了以“太和之气”而归于世界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