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唐英英和二厂在服装行业就这样,你出新款,我也出新款,相互较量着,却又各自发展,不知不觉地都一年了,竟慢慢发展成了京城两大服装品牌。
这一年,唐英英和凌子峰也毕业了,两人所在学院的教授希望两人继续读研究生,奈何这两人早就规划好了未来的发展,放弃了继续读研这条路,让很多导师都很惋惜。
唐英英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教育部。凌子峰则被分配到了商业部。毕业前,老司令特意见了他们,问了他们以后的想法,才尊重了他们的想法。
凌子峰除了去商业部报外,还要负责“投资管理司”的事情,老司令早在年前的时候,将当初筹建的投资部下挂到了商业部名下。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各种个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都冒了出来,这时候对他们的投资,将来必定有大大的回报。
西南糕点厂和肉联厂是唐英英发展起来的,但是,毕竟是国有的,现在就让它们慢慢发展吧。
她知道,不久的将来,经济的复苏,市场的冲击,个人企业的发展,都会给这些小型的国有企业很大的冲击,她会有机会,将这些厂再次收下的,她不急。
这一年,除了服装二厂,其他服装厂也纷纷参与了进来,模仿南方的时装设计,让整个服装市场都丰富起来了。
政策也下来了,鼓励个体经济,当初跟着唐英英的那些摆地摊的,现在也都转成了个体户。
唐英英和袁红霞也注册成立了“红英”服饰厂,“红英”这个品牌也很快就传播开了。
说到成立“红英”服饰厂,就不得不提到服装二厂了,在很多次的跟二厂副厂长曹文波的交锋过程中,唐英英也终于知道了是李妙芬挑起的事端,也知道了他们的关系。
曹文波靠着跟上面的关系,居然说服了上面把服装三厂并入二厂,此后就再无第三服装厂了。
唐英英没想到曹文波还有这一手,她不得不去找另外的合作厂,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接她们的单子。
本来,她都准备找直接找广城的厂子的,正好,赶上政策的放开,她和袁红霞索性就直接自己办厂了。这样,就不用受制于人了。
虽然是新成立的厂子,但是,厂子里的人却还是一些熟人。
唐英英没想到她自己能说服了罗成,辞去国有厂子的金饭碗,调到她这个什么都还没有的新厂子的。
后来罗成告诉她,唐英英开得条件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他知道,一旦他跟着三厂一并并入二厂,他将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与其知道未来的结果,不如搏一搏,他觉得唐英英说得对,以后的经济说不定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了,投入到市场的洪流里,说不定还能冲向顶峰呢。
然后,罗成就这么过来了,还挖过来了好些师傅和职工。唐英英让罗成继续当厂长,管理厂子里的事。
都是熟练工,很快新厂子就走上正轨了。
至于其他人,也都有了各自的发展。
这一年,老家那边也进行了包干到户,大哥和大嫂承包了他们唐家的所有田地,还有凌家分到的田地,大哥大嫂他们都是种地的好手,爹娘也都不在老家,交给他们,最好不过了。唐英英还建议他们多种些蔬菜,还搞起了大棚暖房。
三哥和三嫂在老家县城的纺织厂,有三嫂娘家的照应,他们一家三口也还不错。
五哥和五嫂也没闲着,五嫂分配到了镇上的学校,五哥也分配到了当地运输局。
二哥继续留在了部队,然后就忙得经常见不到他了。
六哥九哥都选择了继续留校读研。
七哥八哥进了机械工业部。
至于四哥,那就更不得了了,他调到了市公安局,而且他快要结婚了,对象是谁呢?居然是唐英英的徒弟小洁。
谁能想到,四哥在家里养伤的那段时间,怎么就跟经常往她家来的小洁走到了一起呢,明明小洁是很怕四哥的呀!看来,缘分真的是很奇妙啊!
只是可苦了唐英英了,这称呼上简直太为难她了。小洁喊唐英英“师父”,唐英英却喊小洁“四嫂”?怎么喊都别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