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70年代末,专家才突破了鳜鱼人工繁殖技术。
80年代中期,才在南海、顺德一带开展鳜鱼人工养殖试点。
所以,这个年代市场上卖的鳜鱼,基本上都是天然捕捞而来。
但捕捞鳜鱼有很大难度。
它们特别喜欢待在石头缝里。
即便出来觅食。
也是行踪不定的。
说话间,二人已经来到了长河岸边。
周晓治二话不说,拿起一个西葫芦瓢,从桶里把泥鳅挖出来一些。
然后就开始往水里撒。
“你这是?”牛大力不解道。
“打窝。”
牛大力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还能用这玩意打窝子?”
“泥鳅不跑吗?”
周晓治点了点头:“你说的没错,这泥鳅还真不跑,它们就在附近活动!”
周晓治拿起一块破抹布包住一条泥鳅,防止泥鳅打滑。
然后他又拿起鱼钩,从泥鳅的背上穿过。
“穿泥鳅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从它的脊背上方穿过,这样泥鳅不仅跑不掉,还能保持它的活性!”
“泥鳅会在水里以风骚的泳姿游来游去,吸引鳜鱼的注意!”
周晓治抬头看了看天色,继续说道:
“这个时间点,也是鳜鱼出来觅食的窗口期。”
周晓治一边整理线组,一边又在钩子的上方20厘米处,绑住了一颗小石头。
类似于后世钓鱼的滑铅。
但现在可没有那个条件。
“绑住这个小石子,我们可以把线组抛的稍微远一点。”
“据我所知,这块水域下面有很多废石头吧?”
牛大力点了点头。
前些年,村里的确把很多废石头填在这里。
周晓治做好了线组,向前方抛去。
尼龙绳的末端,连着一根竹竿。
竹竿不长,顶多也就是五米。
但一定要截取竹竿的上部。
竹子的头部一定要非常细。
类似于后世的筏竿。
牛大力有模有样的学着周晓治的动作,也把手中的线组抛了出去。
“周晓治,就这样?”
“那我怎么知道鱼咬没咬钩呢?”
周晓治指了指竹子的头部。
“当竿梢有节奏的上下点头,就说明鱼上钩了。”
“而且鳜鱼吃口比较猛,咬口比较死,一会儿有鱼上钩的时候,会有大幅度的摆动。”
牛大力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很兴奋的说道。
“三哥,你快看!”
“我这是不是有鱼上钩了?”
周晓治突然一愣。
他并非是因为牛大力说的有鱼上钩了这句话。
而是那句——“三哥。”
牛大力亦是有些恍然。
随即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他以前都叫周晓治“三哥”。
因为周晓治排行老三,同时又比牛大力年长一岁。
周晓治笑道:
“哪有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