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日子也过的紧巴巴。
这回带了一大包裹的好吃的回去,家里的孩子高兴坏了。
人手一个柿子饼,吃的满足又珍惜。
“爹,这是哪个叔叔送给我们的?真好吃!”
罗刚摸摸自家孩子的狗头,与有荣焉道:“是一个跟媳妇儿特别恩爱的叔叔送的。”
他可是为了人家的爱情幸福添砖加瓦了呢!
光荣!
罗刚的小儿子罗小龙道:“哇~那以后,我也跟媳妇儿特别恩爱!”
罗刚:“………”
你才十三岁!
就想着媳妇儿的事儿了?
………
传谣传到大西南的某男人丝毫没有造谣的自觉,此时的他,还谋划一些不怀好意的事情。
竺长义结婚那天,竺子叶喝了一些酒,小酌微醺,眼尾泛红。
顾璟淮看着眼波流转,眸光潋滟的媳妇儿,春心荡漾的更欢快了。
一个不怀好意、不安好心、居心叵测……不要脸的计划,就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
………
也不知道是竺长义结婚的大场面刺激了于父,还是竺长明的诚心打动了于父。
就在竺长义结婚不久,于父也同意了二人的婚事。
婚期就定在腊月初三。
顾璟淮一听这日子,突然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已久的日子来临了。
转眼进了腊月,竺家又开始筹备起竺长明的婚事。
因为竺长明跟于金枝结婚时闹腾的太狠,竺家已经买了三转一响,且还留在竺家。
这个时代的聘礼跟现代还不一样。
男方给的聘礼,基本是要留在娘家的。
不跟现代社会一样,婆家给聘礼,娘家给嫁妆。
一桩婚事的结合,是两个家庭,去帮扶一个新的家庭。
那个时代,说句不好听的,跟“卖女儿”相比,就是差个名声和价钱。
有的人家疼闺女的会给陪嫁,有的直接就让自家闺女穿着一身皮就出门子了。
像是陈美那样的家庭,也不可避免的留下了陈美的两转一响。
陈母陪嫁给她多少,那都是她自己的压箱钱,跟竺家无关。
也怪不得那个时候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一出嫁,就不算娘家人了。
但因为于金枝太能作了,竺家当时就故意没给,放在了二人的新房里。
也是觉得于月兰用这于金枝用过的东西有点儿理亏,竺家人打算给于月兰二十块钱的聘礼。
竺子叶补了两身衣裳,四样点心。
这个规格跟陈美的是一样的。
虽然不能绝对的说,一碗水端平,但也是尽量做到人人心里平衡。
于月兰倒是没有多想,在她心里,以后能跟竺长明长相厮守就已经很幸福了。
但于父还是有些不舒服。
她的闺女,怎么能用于金枝用剩下的呢?
后来又一寻思,都是普通家庭,能置办出那样一副聘礼已经是够意思了。
他也不能说因为旧了就去换新的吧!
那样,就是他太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