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夏其实从1973年就开始引进国外的大型化肥生产设备。
当时,最著名的就是十三家。
分布在天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十二个省份,其中川省得到了这当中的两个项目。
可惜这些工厂虽说都是在1973年和1974年开始修建,可建成的时间大多都是在1976年年底到1979年之间。
而在这中间的时间段,虽说各地也修建了一些地方性的化肥厂之类的,可因为生产工艺和原料等原因,产量依旧不足。
否则也不会有肥料按最低标准分配的情况出现。
“好了,一天揉一阵子吧。”
在搓揉了十来分钟,头上的大包一阵阵火辣辣感觉的时候。
曹建川叫住了王巧英,这东西肯定别想着一天能好。
“哦。”
王巧英又看了一眼,曹建川红通通的脑门心疼的答应了一声。
拿着刚才装茶油的碗,放回了厨房。
再次回到房间的时候。
见到曹建川躺在床上闭目养神。
她放轻了手脚,从一旁的一个上锁的木柜处,打开了柜门,拿出了一本账册,来到方桌前坐了下来。
“你干什么?”听到动静的曹建川开口问道。
王巧英翻看着手里的账本答了一句:“我要看看大队的账目,看还剩下多少钱,好买尿素。”
她是阳双村大队的大队会计,负责大队的财务。
这些账目也简单。
平常记录的东西也不多。
像交公粮时换回来的钱款,购买大队生产用具,发放给大家的工钱,当然,这钱肯定不多。
此时的米价是全国统一定价,一毛三分八厘。
由于工艺,种子,肥料,虫害等等原因。
一亩田的亩产大概在300到600斤左右。
300斤也就是没用化肥,只用农家肥的情况,而600则是完全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的情况。
那时候也出现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而出现的亩产上万,乃至十万的传说。
不过那也只是传说而已。
这事在前期比较多,后期因为某位领导写的一篇自己按照最科学的方法种田的文章后就没怎么出现了。
按照阳双村平均一人两亩田,在没有使用化肥的情况下。
一人一季也就是800斤的水平。
这800斤里面包含的内容有些多,首先是25%的公家粮,也就是国家定的农业税,这是按照当时的本地的一个大致平均数定的,比如云峰县的就是800斤中的25%,也就是200斤。
其次,就是15%的国家统购统销粮,也就是120斤,这个是国家按照一个非常低价格定的收购价,价格非常低。
之后是,公社,大队截留,这个要看当地支书的良心,基本在5-20%左右,而阳双村大队因为王承柱心肠好,这个数额在5%,而公社在10%,这里也是120斤。
最后是留种,当然这个比较少,一亩大概在7斤到10斤左右,两亩在20斤左右。
所以最后也就是340斤,按照出米率的70%左右,也就是238斤。
两季也就是476斤。
一天一人大概一斤多粮食,这听起来貌似不错。
可如果遇到像前面那样喜欢弄传说,不靠谱的人,或者遇到个天灾人祸,为了补齐公粮,那整个公社,都要跟着饿肚子。
这还是在收成好,其他乱七八糟东西不用买的情况下。
如果要买上一些日用品,
需要卖上一些粮食购买的话。
当时国内的粮价是一毛三分八,当然私自去卖肯定贵上一点,可贵又能贵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