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着好多没买过的人,现在也跟着买起来了。
西瓜在夏天是非常畅销的,秦津津现在只卖白面、西瓜和红糖。
每天一背篓白面,两背篓的西瓜,一篮子的红糖。
挣的钱越来越多,秦津津每天都非常高兴。
直到郑琴来信说秦家三个人现在开始打听她的去向。
在秦津津下乡以后,七四年的十二月份秦升就结婚了。
所以今年年初的时候,张巧就把自己的工作让给了秦升。
张巧退下来以后就跟儿媳妇一起呆在家里,有时候两个人一起去拿点纸盒子回来糊。
这样下来,家里的经济还是可以的。
只是张巧和秦升的媳妇王梅的婆媳关系很紧张。
秦津津能想象得到,张巧本来就对儿子非常看重,现在没了工作肯定是全身心扑在秦升身上。
但是这个时候王梅进入家庭,秦升肯定跟自己的媳妇更加亲密。
可想而知,家里肯定是每天鸡飞狗跳。
不过张巧不是因为跟儿媳妇生气想起来她这个女儿的。
是因为她要抱孙子了,是的,王梅在进门五个月以后怀孕了。
确定怀孕以后,她在家里就什么都不干了。
要是张巧让她做点什么,她就说肚子疼。
说自己身体不好,受不得气,不然以后孩子的身体也不好。
而且还要求每天要吃好的,主要是给孩子补一补。
“妈,这孩子在我肚子里呢,我吃得好肚子里的孩子就长得好,难道你忍心让你的孙子生出来小小的一个吗?”
因为王梅天天喊着要吃好的,要吃细粮,要吃肉。
张巧这才想起来秦津津。
他们家里这边下乡的知青有往家里寄过跟老乡们换来的粮食和风干的肉类的。
张巧想起来,当时秦津津去下乡的地方他们都说是食物非常充足的。
而且农村都是有自留地的,吃菜不要钱。
不像在城里,不管什么都要用钱。
然后张巧就开始各种打听,询问秦津津到底去了哪里。
想要让她给家里寄东西,好给她的嫂子和即将出世的侄子送东西。
张巧问到郑琴这里的时候,她是完全没有透露秦津津的任何消息。
只说自从她下乡以后,两人就断了联系。
不过她还是担心,张巧都能问到她这里来,说不定也能找到别的地方去。
毕竟秦阳现在在厂子里也算是一个组长了,他们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就说他们以担心失去联系的女儿为理由去知青办闹事的话,也有可能得到秦津津的地址。
知道这个消息以后,秦津津有一种原来还是躲不过的感觉。
不过她的脸皮很厚的,不管他们怎么写信,只要不是亲自来,她就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回应。
这个时候,去哪里都要介绍信,秦家人能找过来的几率非常小。
就算他们找过来了,只要秦津津不承认,谁能证明他们的亲子关系呢?
现在天高皇帝远,再加上户籍政策的不完善,秦津津完全不怕。
事实也像是秦津津想的那样,秦家人确实拿她没有办法。
秦阳受不了张巧每天念叨,通过关系找到了秦津津下乡的具体城镇。
邮局都在镇上,只要确定了邮局的地址就可以写信了。
一家人就开始给秦津津写信,主要是要求她寄一些细粮和风干的鸡鸭鱼肉回来。
“现在好了,你妹妹在乡下,稍微花一点钱就能在村子里换到好多的东西,我的小孙孙肯定是白白胖胖的。”
在家里陷入美好想象的秦家人,不会想到这件事情的结果。
他们的信确实到了秦津津手上。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秦津津还是把信拿出来看了。
她就是好奇这一家人对女儿的态度到底能有多差,不要脸的程度到底有多深。
然后她就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他们。
本来秦津津认为这些人想要她给寄东西回去,至少应该说一些亲情的话。
这样也有利于有血缘进行道德绑架。
或者还会给个几块钱,毕竟是想要从女儿这里弄东西回去。
没想到这一家人是完全没有下限的。
不仅没有任何温馨的言语,还在信里责怪秦津津,下乡这么久从来不往家里寄东西。
过年的时候也没有往家里送礼。
主要是强调了她下乡的时候家里给她带走的钱和票。
告知她家里嫂子马上要给秦家生孙子了,要求秦津津尽快寄一些干货和风干的肉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