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是最难的,学生焦虑老师暴躁,后世网上经常看到父母辅导孩子功课被气住院的场景。
父母教导自己孩子都没耐心,你指望教官教导麾下士兵有耐心?
来护儿苦笑道:“将领都是暴脾气,拳打脚踢很正常,至于鼓励,大老爷们哪有那心情。”
话虽如此,但打骂体罚只能增加士兵的心理压力,从而更难学进去。
后世很多家长都喜欢采用贬低式教育,将自己孩子贬的一无是处,希望借此激发孩子的羞耻心,从而努力学习。
杨倓认为这种方式只会适得其反,社会对人已经很不友善了,家里再逼迫,孩子很容易崩溃的。
越是笨拙的孩子越需要鼓励,而不是打击。
杨倓摇头道:“这不行,回头让所有教官都过来,咱们开个会。”
大隋每天只有两顿饭,早饭在己时四刻,也就是十点左右。
学习没多久便到了吃饭时间,将士们一窝蜂的跑去打饭,关中子弟嘛,端着碗蹲墙角就扒拉了。
杨倓也是一样,打好饭后将数百名教官聚到一起,坐在人群中央边吃边说道:
“早晨的学习我看了,将士们初次识字,又过了读书的年纪接受能力差,这可以理解,但你们身为教官不能只知道打骂啊,尤其是你,你小子打人连刀鞘都用上了,过分了啊。”
被指到的教官是名二十六七的青年,闻言苦笑道:“殿下,你是不知道那群混蛋有多笨,简单的一字都不会,卑职实在是忍不住这暴脾气。”
“那也得忍。”杨倓说道:“你要让学生感到母亲般的温柔,而不是父亲般的暴躁,天天忍受也不现实,咱们以半个月为限,半个月内谁都不许发脾气,再气也得给我忍着,忍不住军法从事,半个月后若还是这个样子,你们该打打该骂骂,我不再管,如何?”
半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教官们左看看右看看,对视之后相继点头,那些不太情愿的也选择了少数服从多数。
杨倓继续劝道:“兄弟们,万事开头难,熬过这半个月肯定能好起来,都是一个锅里搅食的兄弟,友好一点嘛。”
饭后继续学习,这次立军令状的教官不再体罚士兵,多大的气都忍在肚子里,实在忍不住就去找其他教官的麻烦。
然后军营中上演了奇葩的一幕,教官教着教着自己打起来了,单挑的群殴的骂娘的,搞的那叫一个热闹,学习的士兵经常看到自己教官上课途中突然扔掉兵器气咻咻离去,没多久鼻青脸肿的回来。
士兵见此心中的负罪感更强烈了。
杨倓无视这种乱象,将来护儿拉到一边说道:“这不行啊,得想办法提高士兵的学习效率。”
来护儿苦笑道:“咋提高,读书不都这样吗?”
杨倓摇头道:“任何事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教书也是一样,选对方法事半功倍,我问你男人对什么最感兴趣?”
来护儿试探道:“女人?”
“对喽。”杨倓打着响指说道:“选几首关中的民歌,最好是有点黄的那种,让将士们边唱边练边写绝对事半功倍,文化也得接地气嘛,比如……”
“我是个正派人,一时还真想不出来,咱们还是唱歌吧。”
来护儿:“……”
殿下你还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啊。
说干就干,杨倓钻进房间搜肠刮肚思索半天,终于选了一首陕北民歌《兰花花》作为教导金曲。
之所以选陕北民歌,理由很简单,骁果军大多是关中子弟,接受陕北民歌比较容易。
接下来就简单了,数百名教官再次被集中到一起,每人抄录一份《兰花花》的歌词,站在校场上集体吟唱。
教官们列队站定,杨倓走到队伍最前方说道:“我先唱一遍大家听,然后大家跟我一起唱,唱会再教给士兵,士兵学会怎么唱,写起歌词来是不是就容易了?”
“喏……”教官们集体答应。
杨倓清了清嗓子唱道:“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
“哈哈……”杨倓的破锣嗓子并不优美,歌词却惹的教官们纷纷大笑出声。
教官们对唱歌还是挺感兴趣的,又有文化底子,没唱几遍便学会了,没学会的也会跟着哼哼了。
第一天教官学习。
第二天教官教导士兵学习。
十万人同时吟唱,忘词的,跑调的,那叫一个鬼哭狼嚎,声音大的皇宫都听见了。
歌唱会了就写吧,这次士兵们爆发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书写歌词比写一二三都快。
士兵以百人为单位,每队前方都立着一块写满歌词的黑板,士兵自己选一块地,拿着筷子在地上边唱边写,遇到不会写的就抬头看一眼黑板,歌词写完抹掉字迹重新开始。
同一首歌词反复的写,士兵非但没有感到厌烦,反而乐此不疲。
这场景把来护儿看傻眼了,跑到杨倓面前惊奇的说道:“殿下,这也太夸张了吧,我当年学论语都没这么快。”
杨倓笑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歌词里涉及到了男女之情,足以激发起这个年纪的男人的兴奋,不行,我得再写两首。”
几天之后又一首歌曲在军营中流传开来。
“一更啊里呀越过花墙,小奴家我好悲伤,站在那廊檐下啊,二目细打量……”
士兵们学的比上一首还快,没几天就学会写歌词了,但来护儿有意见了,找到杨倓说道:“殿下不行啊,这种靡靡之音听多了会打击将士们的士气,我不能同意。”
杨倓一想也是,果断换了首《精忠报国》,没想到歪打正着,军营瞬间燃爆。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这首歌太燃了,太符合骁果军的心境了。
校场上杨倓带着教官队集体吟唱,士兵们听着歌曲无不热泪盈眶,就连来护儿都忍不住握紧双拳老泪纵横。
回想起杨广登基之初大隋何等的强盛,正如歌词所说,堂堂大隋四方来贺。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三征高句丽失败,中原烽烟四起,骁果军不得不跟着杨广退守江都。
人虽在江南,心却一直在中原,在关内,所有人都恨不得立刻提刀打回去,为大隋拓土开疆,哪怕埋骨他乡。
一曲唱罢,来护儿早已泪流满面,上前说道:“此歌定为骁果军军歌,每个人都必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