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臣来处理战俘?这……”
这一次,却是轮到解缙震惊了,他一脸呆滞的望着朱允炆。
大明开国以来,正常情况下都还没有出现过文官掌兵事的先例。
当然,这要除开那些文官战时指挥军队的例子,比如像此时还在坚守济南府的铁铉。
“怎么?难道解卿家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以胜任吗?”
对于解缙的性格,朱允炆多少也有了一些了解,所以便直接用上了很浅显的激将法。
“微臣接旨,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不负陛下之托!”
而解缙,果然是个受不得激的性子,立刻就勇敢的接下了这桩差事。
当处理俘虏的差事最终落到了解缙身上之后,对于这个事情的讨论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于是,朱允炆便吩咐一众武将各自回营,然后却留下了陈迪等六位文官。
因为他还有一些朝政上的想法,要和几位文官沟通。
被解缙夺去了处理战俘的权利,一众武将明显显得有兴致有些不高,在告辞之后,便全都闷闷不乐的离去了。
而几位被留下来的文官却显得格外的意气风发,在他们看来,朱允炆选择解缙来负责处理战俘,这就表明了对文官的看重和对武将的防备之意。
朱允炆当然猜到了他们的心思,却并不说破,而是直接跟他们沟通起了对于朝政的一些想法。
“诸位爱卿,朕有意对如今的理政模式做一番改进,不知道诸位爱卿可有什么建议?”
朱允炆没有先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征询起了陈迪等人的意见。
他也想看一看自己的核心团队,和自己的理念到底有没有太大的冲突?
“陛下是打算要如何更改理政的模式?”
更改理政模式可是一件大事,这直接关系到整个朝堂的运行和稳定。
所以,陈迪立刻就出言询问,脸色和语气都显得十分严肃。
“朕只有一些初步的想法,所以想听听诸位爱卿的意见,不知诸位爱卿觉得如今的理政模式有没有需要优化和调整的地方?”
朱允炆的态度很温和,还想先听听这几位文官的意见。
“微臣以为,如今的理政模式尚可,应该不需要做太大的调整,以免影响到整个朝堂的稳定……”
陈迪身为吏部尚书,可以说是如今的百官之首。
他的骨子里深处,最希望的就是朝堂稳定,而并不喜欢频繁的变革。
所以陈迪其实是不太支持理政模式改变的,只不过他也没有明着反对就是了。
“练卿家你的意见呢?”
朱允炆对陈迪的回答,不置可否,然后又点了礼部尚书练子宁的名。
“微臣……微臣也觉得,小小的调整一下即可,目前还是以朝堂稳定为重。”
练子宁想了想,也比较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希望维持现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