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这一次周瑶想问题想的太投入了,竟然错过了一场大热闹。
在周瑶写应对方案的时候,整个船队停了下来,因为前面有几个地主抬着太宗文皇帝的灵位以及宝诰拦在了整个船队面前。这事就要从当年的诸王叛乱和京城保卫战说起了,太宗文皇帝还是吴王的时候,起兵靖难,但是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当时天下初定,吴王也很难拿出足够的兵马钱粮来起兵。
一开始靠的就是后来被封为四王八公的这些淮泗豪强和江南巨贾,江淮地区的地主也提供了不少粮食,尤其是都城南迁之后,这些大地主可是拿出非常多的粮食养活了百官和京营,这里面纵然有被吓得和当时吴王掏了钱之外,更多的就是一种投资。
果然太宗文皇帝在即位之后,立刻亲自撰写了天子宝诰,赐给了这些地主,宝诰的大致内容就是,这些人仁义,以后得历代君王,都要酌情照顾一下他们。这些人当时那是非常的失望,虽然我们没有跟着你一路打到京城去,但是我们也给了你粮食了,当然他们有选择的忘了,当时给钱了。现在你得天下了,不说封官赐爵啥的,就给了一个所谓的宝诰就拉倒了,这也太过分了吧。
只是由于这封宝诰是皇帝御赐,他们也不敢毁伤,否则说不定都直接烧火了,但是这一次他们抱团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来抵抗移民,又不想降租,想来想去,唯有这个当初太宗文皇帝赐下的宝诰才有可能有作用了。
至于为什么不搞暴力抗法,后桅杆上还挂着几个呢,人都快干了,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是挂在那里的,但是总不能是因为忠君爱国挂上去的。而且一旦暴力抗法了,那么仅凭他们手里的宝诰可救不下他们。
但是正统帝还不得不处理,因为太宗文皇帝英灵就在前方,而且宝诰这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让正统帝向他们妥协,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正统帝直接把所有人都叫到龙船上去了。但是船一停,贾玫就感觉到了,急忙派人去打听,一问之下才得知前方的闹剧,而且周允都已经被叫前面去了。
稍一沉思,就把秦王府的内管家,也就是秦王府左长史叫了过来,“周管家,你去问一下护军将军文将军,前面的乱民都打扰到太宗文皇帝英灵的,这种大逆不道大不敬的东西,不抓紧处理了,迎回太宗文皇帝英灵,留着过年吗?像这种人合该抄家灭族,还琢磨什么呢?”这种罪名真的就是一个想法的事,贾玫平时看书多,对于类似于罗织罪名这种东西比周允更擅长
这个文将军挺有意思,姓文,名国渊,字信德。就读于关中的南岭书院,也是二甲进士出身,也算是世家的外围成员,娶得是应国公的次女。但是考上进士之后就对军旅产生了兴趣,在留下两子一女之后,主动申请去边境作战去了,随着太上皇在位时期的部队去征讨草原三部去了,仗还没打到一半,周允就把鞑靼给灭了,吓得这个所谓的草原三部纷纷归降。让一场大战变得虎头蛇尾,差点成了一场武装游行。
但是该有的功劳一点不少,这位文进士居然因为军功得了一个京营统制的军职,这一次南巡,正统帝特地升了他为京营副指挥使,领了四个军的部队,共两万人,护驾南巡,同时加封护军将军,假节,也是这一次御驾亲征的行营大总管。
周添寿得了贾玫的话,就乘了小船,找到的在前面盯着这些地主的文将军。“见过护军将军。”
“周长史安好,不知此次前来……”
“文护军,我们王爷让我问你句话,像这些惊扰先帝英灵,阻拦天子銮驾的叛逆之贼,你不马上将他们抄家灭族,迎回先帝英灵,你还在等什么呢?”
文将军这才恍然大悟,这些人只拿宝诰事情反而小一点,但是请了先帝的牌位出来,确实有点弄巧成拙了。“多谢周长史,还请周长史回禀王爷,王妃,这次的大恩国渊记下了,回京之后,国渊必有重谢。”
“文护军严重的,我可不敢当将军的赞赏,王爷提醒你一句,还是要考虑一下手里的宝诰的。我告辞了。”
“周长史,慢走。”
文国渊在送走了周添寿之后,站在那里好好的反思了一下,果然自己选择走军功路线,真的是太值了,就连蜀王妃贾玫这种远离朝政的女流之辈,都能相出这种处理办法来,若是自己进了文官的朝堂,还不得被吃的渣都不剩。至于为什么是贾玫,而不是周允呢,原因就是周允现在在龙船上议事,如果这个命令是周允下的,那么一定是由龙船上传达的,而不是蜀王府的秦王府长史。
至于什么人说的,自然不言而喻,总不能是周瑶这个才几岁的小屁孩儿吧。至于最后周添寿专程提醒的宝诰,文国渊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太宗文皇帝的账让他老人家自己还,这一次这些人惊扰了他老人家的英灵,那么自己只诛首恶,其族人全部没入奴籍,免除一死就行了。
毕竟太宗文皇帝的宝诰上说的善待他们,大不敬这种十恶不赦的大罪,只是罚没家产,打入奴籍这可真是善待了,否则他们的家主黄泉路上绝对不会寂寞,哪怕是活下来的,没特殊情况也要流放,流放之人也是奴籍,而且生活更惨。这可真是善待了。
想清楚了,立刻召集中上层军官议事,然后把自己的决定说了出来,本来这群人就为这些手持宝诰的大地主头疼,皇帝讨论了好一会了,也没有个可行的方案传出来。而且这个处理方法简直无懈可击,这肯定是给皇帝解围了,至于事后会不会被人说是处罚过甚,那也是自己这些人的事,到时候皇帝直接把他们罢官免职给其他人一个交代。自己这些人也不亏,毕竟在皇帝心里挂上号了,可比现在的官职更香。
在大家的争抢之下,总共有十六个都尉领了抄家的活,原因就是现场只有十六个手持宝诰的人,很多人还非常遗憾,为什么不多来几个呢,大家都分一下功劳,也是好的吗。文国渊取了十六份京营驻陛告身,分别在上面写了委派人的姓名身份,去干什么,要求地方各级官员给予配合,最后盖上京营驻陛大印。
京营驻陛大印,就是天子出巡时护卫部队专属军官护军将军的官印,由于护军将军基本上都会有假节这个特殊的东西,所以权利那是非常大的,说句不好听的,随行的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要听文国渊调遣的。当然也有人不听他的,比如皇室是肯定不听的,像周允这种同样有假节特权的人也是可听可不听。如果情况严重,皇帝会给护军将军假节钺,用来压制同样假节的人,显然这一次没到这种情况。
等这十六都尉,每人领两队人马一百人全都出发之后,文国渊直接领了一营的士兵,乘坐小船朝这十六人和他们的随从冲了过去。
“众将士听令,这些逆贼,无故惊扰太宗英灵,实乃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全都给我拿下,押远一点,全都就地正法,不可惊了太宗圣驾。”
这些人听道文国渊的命令,顿时血都凉了,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了自己造的最大的孽,已故本朝皇帝的排位只有三个地方可以出现,一是太庙,二是祧庙,三是皇陵。当然由于自古以来祖有功而宗有德,没特殊情况太祖太宗两位皇帝是万世不祧的。而由于圣祖高皇帝对大周建立有大功,所以建国之初太祖武皇帝就定了规矩,太庙中殿供奉圣祖,同样万世不祧。
而私造先帝牌位,这可是妥妥的冒犯皇室尊严,是大不敬,过分一点说他们毁坏皇室宗庙,定个谋大逆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们私造太宗文皇帝的牌位,主要是怕宝诰拦不住正统帝,可从没想过这个东西会成为催命符。只能说古代的普法真的挺一般的,算上朝堂衮衮诸公,都没有一个人想到这玩意也能用来定罪,主要是原来也没有人私造这个东西,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
大不敬加谋大逆,这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了,如果再动手,万一再加个谋反的罪名,自己的九族不一定够杀得。所以纷纷束手就擒,只是得了一个亲眷无性命之忧的承诺,就一个个跟着士兵去挨刀子去了。但是站到这十六个地主的船上,文国渊犯难了,先帝的牌位那是他绝对不能动的,但是总不能就放在这里吧。
无奈最后派了一个副将去龙船上回禀皇帝,让皇帝来把自家祖宗迎回去。至于这个牌位怎么办,让礼部和宗正寺头疼去吧,和自己无关。反正太宗不祧,太庙和皇陵都有牌位,就算是没有也不能放在那里,规格太小,但是又不能毁坏,有的头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