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茹被安排到了,王家小院后面的院里的倒座房,原来那里住的是机械厂一个姓钱的铆工,调走了,腾出来四间房,分给了秦淮茹两间。可以说这里除了采光不好,住起来可比原来的贾家舒服多了。
然后王凝之亲眼看着秦淮茹在供销社副主任的带领下,从仓库里,低价买了不少东西,比如少了两个耳朵的铁锅,后面漏风的煤炉,五个有缺口或裂纹的碗,两个缺口的瓷盆,一个有不少磕碰的搪瓷盆。没花钱,也不要票,但是会每个月扣3块钱,连续6个月。另外领了四套工装和两双小跟鞋。
就这样秦淮茹用这些东西,再加上钱铆工留下来的家具,和从贾家带出来的被褥,只花了一个上午,就置办出了一个家,在发现供销社居然可以带孩子上班之后,下午就去站柜台上班了。这让观察了她一路的王凝之十分的佩服。
王凝之基本确定了,情满四合院这部剧,绝对是一部关于秦淮茹的大女主剧,一个农村女孩被人骗到城里结婚,居然能混到这一步,甚至说还可能更近一步,贾东旭的死就是清除秦淮茹崛起的绊脚石。够冷静,能迅速分析事件现状,快速离婚,摆脱贾家;够狠,亲生的儿子说不要就不要了;城府够深,在王凝之看来秦淮茹绝对抓住了贾张氏的要命把柄,否则贾张氏绝对不会放她离开,哪怕是秦淮茹离了婚。
如果让秦淮茹继续待在四合院,没有穿越者搅局的话,秦淮茹能把大院里这些人玩死。
说是站柜台,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还可以自己织毛衣,纳鞋底,只要不和顾客打起来,供销社的领导基本上都不管。而供销社也没几个领导,一个主任,一个副主任兼职后勤和,保卫和人事,一个会计兼职财务和出纳,就这些。主任是街道干事兼职,轻易不来店里。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力工,八个售货员,两个保卫员
下午快下班的时候秦淮茹接到了第一份零工,陈丽让她帮忙织几件毛衣,代价是二十斤玉米糁。陈丽和龙媛媛都不喜欢织毛衣这种极其无聊的工作,但是家里人的毛衣还偏偏就落在她们两个人头上了,倒不是缺这点穿的,主要是为了入乡随俗。陈丽还让她抽空到家里来,跟龙媛媛学几招。
看的出来,昨天在房顶上看了一晚上热闹的陈丽,对秦淮茹的印象非常不错。
下午王凝之就又从房顶上看到了大热闹,李卫国的媳妇于莉和李卫国闹了起来,原因是李卫国在秦淮茹离婚之后盯着秦淮茹看了好长时间,于莉认为是李卫国看到秦淮茹离婚,又旧情复燃了。这就是截胡不成还住在同一个院里的代价,哪怕是你说一句话,都能引起自家媳妇儿的怀疑。
天地良心,李卫国只是觉得自己的蝴蝶翅膀威力太大了,居然让秦淮茹离婚了。但是,这话换成你,你信吗?于莉带着孩子,包袱款款的回娘家了。
后面几天,贾张氏到轧钢厂闹过几次,结果被收到厂长威胁的易中海给拖了回来,贾张氏又去街道闹腾,想让街道给她发定量,办五保户。但是街道一句,你可以回公社参加劳动就给打了回来。说真的,贾张氏才四十多岁,回农村养活她自己绝对没问题,而棒梗有定量,一个月有他妈给的五块钱,养活自己也没问题。
问题就在贾张氏不回农村,而在城里,贾张氏又没有工作,好吃懒做连个零工都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哪怕是掏粪都有城里人抢着干。两个人吃一个人的定量,而且这还是个孩子,怎么可能够吃。
于是贾张氏打起了卖孙子的主意,决定让棒梗认易中海当爷爷,不改姓,但是一人祧两门,易中海则包了贾家祖孙的生活。易中海考虑到这种事情只可一时,不可一世,又打起了何雨柱的主意,把何雨柱捧得高高的,熟练的利用道德绑架,让何雨柱在食堂往家里拿饭菜,美其名曰剩饭。半个干爹,半个圣人的话怎么能够反驳呢?
刚刚经历完最困难的一年,食堂里有剩饭那是食堂班长,后勤主任的极大失职。结果后勤主任把这事报上去之后,杨厂长一句厨子不偷,五谷不收给打发了,算是从上面正式默认了何雨柱从食堂偷东西的事。保卫科也完全不管,毕竟是厂长默许的。很快何雨柱的饭盒就从一个增加到了三个,从中午打饭的时候从工人嘴里颠出来的,改成了下班的时候现炒出来的,从一开始没什么油水的水煮菜变成了能见到肉的荤菜。而这一切都是厂长默许。
而为什么厂长会默许呢?谁还不想拍个马屁了,现在各部门巴蜀人不少,喜欢吃川菜的人也不少。但是现在的京城是鲁菜的天下,淮扬菜如果不是那顿第一宴的背书,也只能在犄角旮旯求生存。就这样,好的川菜厨子,基本都在大饭店供职,请这么一个人到领导家去做饭,这是腐败。自家厂里的炊事员就没有这么多事了。领导下来视察工作,到食堂吃顿便饭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说,有个一技之长真的很重要。
何雨柱能混的风生水起的原因不是因为谭家菜,谭家菜材料难得,而且还有专门的饭庄经营谭家菜。谁想吃自己去吃就好了,谁也不会放着饭庄里面的大师傅的手艺不吃,去吃一个工厂食堂炊事员的谭家菜的。川菜就不一样了,材料常见,只要味道说的过去,吃一顿不犯错误的便饭谁不喜欢呢。
就这样,何雨柱请客,轧钢厂掏钱,易中海得人情,贾张氏得实惠的模式就基本固定了下来。只有何雨柱偶尔在想,要是秦姐在就好了,我一定把她和孩子们都养的胖胖的,说不定就有机会一亲芳泽了。
当然这些事情都和王凝之无关,她最近委托了赵卫东帮她办了一张借阅证,可以到图书馆里借书,甚至京城几所高校的图书馆,她也能进去逛逛。终于她发现了一个问题,前世很多能直接引用甚至作为例题出现在课本上的东西,现在很多都没有解决。这也给了王凝之快速提升国家形象的办法,就是有点无耻。抄袭未来研究,抢占研究成果。
就这样,一篇名为“关于拓扑k理论的研究”的文章在王凝之手下慢慢的成型。期间还通过王瑾的介绍认识了吴委员(院士),成了吴委员的半个学生。吴委员劝她直接去读大学,甚至还可以推荐王凝之去国外留学,但是都被王凝之拒绝了。
到九月的时候,王凝之准备到初中上学的时候,把文章交给了吴委员斧正并且投稿。吴委员根据王凝之的原稿,整理成了标准论文,自己挂了通讯作者,通讯单位挂了科学院,一作当然是王凝之了,吴委员可干不出那种抢学生研究成果的行为,然后向普高所的数学年刊投稿。由于没有直达航班,所以走得是第三方航空挂号信。无论是整理还是邮寄,这都是一个漫长的时间,等数学年刊的编辑,收到论文的时候,已经是年底了。由于交流不便,所以这个时候,审稿人如果没有发现什么逻辑性问题,一般也不会要求你重新修改。就这样,等刊登的时候已经是63年的下半年了。
而这个时候王凝之的“连续统假设与zf系统的独立性”一文已经通过第三方,寄到了汉斯的刚刚成立的,急需稿件的《数学新进展》杂志编辑部。
这些后话暂且不提,就说回62年下半年的开学,说真的王凝之对这里的课程兴趣不大,尤其是数学,难度真的不大。反而是语文特别有意思,非常具有时代感,而且这个时候的文章受到外界的影响反而比较小,里面的内容更是优中选优,特别有意思。
可是尴尬的是,碰上的老师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而且特别圣母,又特别文青的人,叫冉秋叶(看剧的时候她就给我这种感觉)。王凝之是成人了,而且是数学博士,经历过信息大爆炸,写过不少论文。重生到初中,无论是文笔还是逻辑的严密性,都受到了冉秋叶的喜爱,甚至于在王凝之明确拒绝后,仍然自顾自的把王凝之的一篇名为有国才有家随堂写作寄给了中学生报。
这篇文章有很多论点来自于新世纪的一篇名为《只有国强,才能民富》评论文章,经过王凝之的整理,重新填充语言,然后根据时代背景完善了很多东西才成型的。跟原作不能说大相径庭吧,只能说就算是原作者来了,也只能说是两篇文章只有部分论点相似。
而后又把一篇关于我们的未来的小作文也寄了过去。作为一个穿越者,未来对她来说就是过去和现在。这篇文章写的非常严谨,虽然写的是想象,但是却非常有代入感,而且和实际情况又有不一样,比如整篇文章从来都没有提及手机和个人电脑,因为这两个东西,在现在都是连想都不能想的。
就算是同样的穿越者,看到这篇文章,也只能说,这篇文章写的真的很真实,就是没考虑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会那么快。更想不到计算机这种典型的生产设备,会变成大家都买得起的家用娱乐设备。
直到十一月份的一天,冉秋叶拿着一份中学生报和五块钱来到班里,“咱们今天,重点表扬一下王凝之同学。”说到这里的时候,王凝之愣了一下,在所有的科目中,王凝之最差的就是语文,冉秋叶表扬不着她啊。如果是从个人道德层面表扬的话,那也应该由班主任出面吧。冉秋叶一个普通语文老师,没什么立场能代替班主任来表扬王凝之啊!奇怪奇怪,甚是奇怪。
只听冉老师接着说“这一次,王凝之同学有两篇文章被中学生报采纳,并且刊登在了最新的一版上,另外中学生报编辑还专门给了五块钱的稿费,以资鼓励,大家鼓掌。”
只听台下哗哗的掌声连片,而听到这里的王凝之已经非常气愤了,毕竟她已经明确拒绝了冉秋叶关于向中学生报投稿的建议。但是冉秋叶仍然一意孤行,完成了投稿,这种事情说小了是对王凝之的不尊重,往大了说是对王凝之出版权的侵犯。出于课堂纪律和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重,王凝之依然举了手。
冉秋叶看到王凝之举手,制止了大家的鼓掌,“好的,王凝之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的经验。”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想先问老师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在没有经过我允许的情况下,用我的文章向中学生报投稿。”
听到这话,冉秋叶咯噔一下,最怕的东西来了,原来冉秋叶在课堂上说出这件事,其目的就是利用所有的同学,让王凝之不好意思追究这个问题。但是,现在王凝之还是提出来了。
“王凝之同学,有好文章就应该分享,让大家共同学习。你自己藏着,影响大家的进步。”冉秋叶把扣帽子这一招用在了一个学生身上,显得很卑鄙,但是冉秋叶的敏感性就是这么低。
王凝之听到这话更加的气愤,“老师,我要是想分享完全可以向少年报和青年报这种大报社投稿,甚至都可以向光明报投稿,完全不用向中学生报投稿。”至于王凝之为啥这么排斥中学生报呢。主要是现在的中学生报和后世的中学生报完全是两个东西,甚至得说是除了名字一样没有任何关系。
后世的中学生报是岭南地区于81年发行,流通全国的非常优秀的报纸。现在的中学生报是62年春末创刊,流通范围出不了四九城的垃圾报纸,而且62年冬季就因为内部糜烂,收钱登报而被勒令停刊,享年六个月。这事可近在眼前了。王凝之脑子进水了才会向这份报纸投稿。
况且青年报,光明报这种组织报他不香吗?干嘛要舍近而求远。
但是冉秋叶却另有一番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