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说,难怪华人效率低,拖拖沓沓。没错,这叫‘打太极’……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语境,之所以如此繁茂,就是易理融入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这不好吗?这其实是好事。
因为具体的事情具体分析,易经讲的是变!该变的变,不该变的不变。
说‘回头再告诉你’,这是为了视情况而定。
如果一味地拖拖沓沓,那肯定是不行的。
但太直接了也不行,所以才有‘回头再说’。
这真的得‘再说’,如果回头不说了,那就叫拖沓。
为所当为,亢龙有悔。话不要说绝,但也不要不负责任。
该做的时候,虽千万人吾往矣。不该做的事,就坚决不做。
而在决定到底是千万人吾往矣,还是坚决不做之前,它就得是个叠加态!就得‘到时候再说’。
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比较混沌。
我前面讲了,易经是个系统。后续的软件啊,程序啊,文本内容啊,是一代代的先贤不停地填充,才有现在浩渺的文化。
易经是智慧,不是知识。知识是会被淘汰的,智慧不会。所以易经永不过时。
伏羲的易,就叫‘易’,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始易经,后来陆续更新进化,到了夏朝则是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周朝就是周易。
它在一代代地更新系统,这种更新,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当前环境的。
为何周文王演六十四卦,被誉为圣人?
因为易经在周朝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大更新!
社会一直在变,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变化,所以当然得与时俱进。
周朝的时候,社会比以前复杂了很多,周文王发现商朝的归藏易,已经不适用了,于是将其进化了一大级。
他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两卦之间,就可策三百六十之数!
周朝的社会情况,已经完全可以囊括进去了。要不系辞怎么说:二篇之策,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结果倒好……打从周朝之后,易经再也没进化过。
顶多各朝各代的圣贤们,陆续有无数的‘注释’,延伸数据包补充进去。
各种补丁往上打,但充其量是易经21、易经22的区别,强如后来的历代圣贤,没有开发出易经30。
这就导致越近代,人们离易经越远。
就拿占卜来举例,这里我说个题外话,易经可以占卜,但它不止于是用来占卜的。
它是个大系统,可以用来做一切事。说它只是封建迷信的人,完全是被误导和想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