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因斯坦其实并不喜欢不列颠岛,他总是觉得这里的天气阴雨潮湿,这里的人虚伪刻薄。
比起这个小岛,德国的天气显得更加明朗清新,德国的人更加真诚大方。
要不是为了那几篇文章,曼因斯坦才不愿意来这种糟糕的地方。
这几天,曼因斯坦每天都要刷新自己的电子邮箱很多遍,《nature》和《cell》迟迟没有推送论文过来,或许主编已经卡掉,或许推送给其他人。
这种事情在电话里或者使用电子邮件沟通实在不方便,所以曼因斯坦决定亲自跑一趟。
因为《nature》审稿制度的特殊性,所以曼因斯坦决定先来伦敦,随后再去北美。
人们一直认为三大神刊之一的《nature》有着严格的审稿制度,这只是单方面的臆想,其实《nature》奉行的审稿制度非常“人治”,和其它期刊比较起来,甚至让人觉得非常散漫与随意。
在《nature》,一篇文章是否发表,完全由主编或者编辑的主观判断来决定。
其它顶级期刊有严格的编委会,有严格编委讨论制度,在《nature》这里,不存在这样的组织和制度。
其它顶级期刊有专业的同行专家评议,而且专家评议的意见往往有决定意义。
但是《nature》不一样,他的同行专家评议属于外包性质,专家意见仅仅拿来参考,没有任何决定作用。
专家发表的论文,他们直接卡掉,而专家认为不能发表的论文,他们立刻发表,这种事情在《nature》是家常便饭。
可是《nature》就是靠着这个奇葩的极富个性的审稿制度,成为三大顶级神刊之一,还是资历最老的。
在《nature》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位非常优秀的主编马多克斯,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推送过很多优秀的文章。
五六十年代,天文学家霍伊尔向《nature》投稿好几篇文章,这几篇文章专门讨论史前巨石阵的功能和宇宙本质,当时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观点非常不靠谱,完全是离奇的猜想,可是主编马多克斯觉得非常有趣,直接予以发表。
1977年,又是这位天文学家,向《nature》投稿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提出一个奇葩的观点——“地球生命源于星际细菌”,特立独行的马多克斯对这篇文章又是不审稿,直接发表,理由非常个性——“评议专家无法有效判定这个假说是否合理!”
言外之意就是只有他马多克斯才有资格判定这个假说是否合理。
还有考古学家利基,1971年,曾经向投稿一篇文章《人类起源于非洲》,后来这位大牛自己觉得证据不足,要求撤回稿件,等到收集足够的证据再发表,主编马多克斯力劝利基不要撤稿,直接发表。
所谓不审稿,不是主编或编辑不看稿件,而是稿件不给编辑之外的专家审稿,也无需通过严格的编委讨论,稿件的是否发表完全由编辑拍脑袋决定,借以彰显《nature》的完全独立性。
再往前,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大名鼎鼎的论文——“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这篇文章提出举世闻名的dna双螺旋模型,当时这只是一个假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于这篇文章,当时的主编布林布尔一拍脑袋,不审稿,直接发表,从投稿到发表只用了23天,布林布尔认为这种假说,任何一个同行专家都不会认可,所以直接发表才是最好的选择。
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稿制度,杨平的论文可以被《nature》的编辑一拍脑袋,立刻予以发表,也可以被编辑一拍脑袋直接拒绝。
所以,曼因斯坦最好在编辑拍脑袋之前赶到伦敦,与他们见面。
《nature》的总部位于伦敦泰晤士河边,曼因斯坦没有闲情在河边漫步,他走进《nature》总部的玻璃门,直接往主编杰夫博士的办公室走。
此时,杰夫博士正在喝咖啡听音乐,门是打开的,因为杰夫知道曼因斯坦今天要来。
杰夫远远地看到曼因斯坦走过来,他立刻迎出去,接住曼因斯坦老旧的牛皮公文包,将曼因斯坦迎进他的办公室。
“亲爱的曼因斯坦教授,我正准备去楼下迎接你,可是你早到足足半小时。”
的确,杰夫是有打算去楼下迎接,可是没想到曼因斯坦早到,这不符合德国人的个性。
德国人向来十分准时,但是曼因斯坦为了更快解决问题,也不在乎是否准时的问题,能够早到尽量早到。
“这个中国名字最近投稿的4篇论文,你们见过吗?”
曼因斯坦坐下来,没有半句多余的话,直接将一张卡片递给杰夫,上面写着中国名字的汉语拼音,以及中国南都三博医院的英语名称。
没有任何寒暄,直接甩过来一张卡片,杰夫被曼因斯坦突然的举动弄得有点不适应,他的第一反应,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惹上曼因斯坦。
如果是这样,事情就比较麻烦,学术圈里没人愿意惹上曼因斯坦,因为没人愿意被世人看作是“饭桶”。
“对不起,我没有见过,其他的编辑有没有见过,我得问问。”
杰夫将卡片仔细看完,诚惶诚恐,立刻抓起电话,吩咐助理去询问这件事,叮嘱助理必须问到每一个编辑,包括休假的,全部要问到。
无论大神此来目的为何,态度必须要好。
吩咐完工作,杰夫给曼因斯坦端来一杯手磨咖啡:“先喝杯热咖啡,去去潮气,坐下来慢慢等结果。”
曼因斯坦品尝着咖啡,一句话也没有说,安静地等待询问结果。
杰夫观察曼因斯坦面部表情,希望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难道专程来到伦敦只是询问这几篇文章,这种事情,完全可以在电话里或者通过邮件询问,没必要亲自赶来伦敦当面询问。
事情一定没有这么简单,边看边说吧。
曼因斯坦不说话,杰夫也不说话,气氛非常尴尬。
英国人的效率还是不错,两人尴尬地喝着无声咖啡,半小时左右,办公室的电话响起。
杰夫抓起电话,听完助理的汇报,然后轻轻地放下话筒:
“曼因斯坦教授,你说的没错,有个这样的中国名字,投稿4篇文章,投稿单位叫做中国南都省三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