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俩文学的白搭,陈思思起的叫“香漫服装”。
林书安想了想:“不如叫香漫衣格。”
其实她们现在也没几个款式,统共才三十来款衣服裤子。
支撑起一个百来平的店面颇有些空荡。
开学后的林书安就当了甩手掌柜。
白莲花和陈思思的全部身家都投进去了。
这要是再不回本,下个月的工人工资都拿不出来。
俩人比她上心,她偷懒偷的心安理得。
林书安她们的店算是最早的一家卖服装的,恢复个体后基本都开的裁缝店,需要上门定做也可以直接买成衣。
店铺开业后,还挺火爆的。
陈思思紧绷的弦稍稍放松后,就开始拉着白莲花去旁听美术设计课程。
她得抓紧研究新图纸,好把钱赚回来。
小作坊那边也是陈思思跑去盯进度。
隔了好几天才听说陈大爷那几个亲戚天天上他门上闹,要搬他家里去。
也不知道当初是咋给人家忽悠走的。
陈大爷那个铺子,林书安还没想好干啥,就让薛家树找人收拾着。
这后院盖得和大杂院似的,不收拾收拾,也干不了啥。
该拆的拆,该砸的砸。
陈大爷亲戚没闹出结果也来林书安这边看了,结果一院子的粗壮男人。
瞬间萎了,再也没敢来过。
林书安打算慢慢拾到着,早晚能想出来用途,就算想不出来。
嗯,那也赚大了。
————————————————————
中秋节前,薛家树和季北很有头脑的定制了一批月饼。
薛家树回来时给林书安带了些,一层油纸包着,外面系着草绳。
林书安掰开一块,芝麻、花生、还有橘子皮制成的红绿丝夹杂其中。
去年供销社的月饼就是按人头定量分的,不光要拿粮票和钱,还得要月饼购买券。两口子才买到一块。
一个人头分半款,也不知道是哪个人想出的主意。
学校里流传着一个笑话:一块月饼掉到马路上,被过往汽车碾压。月饼被轧得嵌进了柏油马路中,当人们拿着工具把月饼撬出来时,发现还是完整的。
说的很夸张了些,但这时候技术和工艺水平都有限,月饼确实是很硬。
面粉和油也都是紧俏货,舍不得多放,所以月饼皮的油分不足,就导致月饼很干,咬一口硬邦邦的。
即使这么硬,也不影响月饼的地位,老百姓拿着稀缺的票去抢购,买回来也是稀罕的紧。
薛家树拎回来的口感就好多了,虽然馅料都差不多,可舍得放油,月饼皮又酥又软。
林书安其实对月饼无感,特别是这种青红丝的,相比起月饼,她更喜欢粽子。
“不爱吃了?”薛家树看她只吃了半个就收起了纸包。
“嗯,尝个味就行了,你俩还挺有想法的,不错不错。”
薛家树美滋滋的笑了一会,自动把媳妇嘴里的“俩”字去掉了。
“郭里仁有个供销社干活的朋友,刚被分到副食品商店,因为月饼的事被停职了,我们听郭里仁拉货时候说了一嘴,我就想起来去年月饼抢不着的事了,和季北找了个老手艺师父做的,今天刚做出来。”
林书安听说还有这内情,立马端出了盘瓜子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