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家里都是在地里刨食的,一年也挣不了几两银子,偏偏读书又是个烧钱的行当。”
“本来我都不打算让老五再念了的,结果我家老头子不忍心自家儿子的才能被埋没,硬是不同意我这个做法。”
“这么多年也就咬牙坚持着,还好老五比较争气,去年考上了秀才。虽然花销仍然不小,但是他平日里也会抄书贴补着自己的用度,让我们省了不少心。”
说起自家儿子梅花婶子就收不住话匣子了,好在王清婉并没有催促她,反而耐心地听她说,时不时应上一声。
“您家儿子确实是一个孝顺儿子,您之后有福了!”
梅花婶子欣慰地说道:“那我可不敢奢望,不过他如今有这么多学识好歹是不愁吃饭了。再不济也可以找一份体面活干着,不用像我们一样在地里刨食。”
王清婉点点头,表示认同。
“姑娘要是说县里有哪些书院,我还真能说上一二。
首先是隔壁青源镇上有一家书院,这家书院束脩不高,一年五两银子,不包书本和笔墨纸砚,需要学生自费。
教书先生原本是一个秀才,因科考无望,这才在家里办了一个书院。这些年也收了不少学生。”
王清婉问道:“那个先生人怎么样?”
“我听着人倒是不错,不过学识上肯定比不上县里的秀才。”
王清婉:“那还有别的书院吗?”
“有的,县里有三家书院。分别是郑家书院、林家书院和刘家书院。”
“还请婶子一一说说。”
梅花婶子也不藏着掖着,笑着说:“好。这郑家书院一般招收的是县里的生源,乡镇里的孩子少有能进去的。
束脩比较高,一年十五两银子。不过教书先生是郑举人,所以尽管条件苛刻,每年还是有许多人慕名而来。”
“再有就是林家书院,他们虽然没有要求是哪里的人,但是招生要求仍然比较苛刻。
束脩比郑家书院低一些,一年十两银子。教书先生是林秀才,不过听说他曾经也是咱们县里的头名,可惜,时运不济一直没考上举人。
家中钱财都尽数用于科考,迫于家中生计,这才打算收着学生贴补着家用。”
“最后的刘家书院和其他家都不同,这位教书先生是一个奇人,他只看眼缘收徒,合他的眼缘他就收,不合眼缘就不收,特别随性。
平时多数时候寄情山水,要不是家中钱财够多,怕是养不活那么一大家子人。
至于束脩也全是看他的心情,心情好就收的少,心情差就收的多。”
王清婉听完对这位林先生比较感兴趣,于是追问道:“婶子,不知这位刘先生学识如何?”
梅花婶子听她这么问,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我还真不知道,有的说是举人,也有的说是秀才。听说他家祖上倒是出过大官。”
王清婉听后对这个人更感兴趣了,丝毫没被影响好心情:“多谢婶子告知。要不是婶子说得这么详细,我怕到时候有的忙了。”
梅花婶子笑着说道:“这才哪到哪呀,我不过也就是说了一下自己知道的,王姑娘觉得有用,我是真的开心。”
“哎呀,这时候也不早了,我得回家去做饭了,王姑娘之后要是还有事,只管来问我!”
王清婉笑着让小月递了一包糕点道:“好,婶子,我这有些糕点,婶子带点回去吃,还请婶子不要嫌弃!”
“怎么会!王姑娘这的点心极好吃,多谢王姑娘。”梅花婶子笑着收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