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道本就地广人稀,主要的人口都分布在沿河地区,又有大量的水井、灌渠、水库等水利工程存在,农业上损失不大。
北方草原一直在实行定点放牧,也有不少水利工程做基础,受到的影响也不算大,唯一的麻烦是此起彼伏的草原大火毁掉了大面积的草场,不过有大唐的粮食和饲料输入,坚持到了旱灾结束。
吐谷浑就倒霉了。
除了境内的几条大河沿岸,其他地方几乎是枯黄一片。
半农半牧的经济结构本身就没有什么抗风险的能力,部族之间又有诸多的矛盾。
为了争夺水源、草场,吐谷浑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冲突。
伏允眼看压不住内部的矛盾,就用出了屡试不爽的办法——用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大唐他是不敢招惹的,毕竟吐蕃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可不想让人抓到长安去让人瞻仰。
吐蕃又没有什么油水。
在地图上找了一圈,他发现自己能打劫的貌似只有西域的那些小国了。
尽管西域是大唐名义上的势力范围,但是大唐的在西域的实际控制区域也就是丝路周边,对其他的地区几乎是不闻不问。
伏允心一横,就派兵绕过星星峡驻扎的唐军进入了西域。
星星峡附近的唐军和鄯州、玉门的守军像是集体眼瞎了一样,对多达五万的吐谷浑骑兵视而不见,只有一小队唐军骑兵前来警告他们不要靠近丝路范围便再无其他动作。
这更让伏允放心了,以为大唐默许了他的行为,再次派出三万大军进入西域。
吐谷浑这下可谓是精锐尽出,国内只留下了防守伏祈城的两万多军队。
八万大军横扫西域诸国,不到四个月就打到了大宛故地,西域残存的二十一国无一幸免。
大唐真的是不想打仗吗?
就看着吐谷浑大军在西域乱搞?
当然不是!
就在贞观十五年二月,吐谷浑大军带着掠夺来的粮食、财物、人口、牲畜途经星星峡的时候,他们便遇到在此等候多时的苏定方和胡雄,以及他们所带领的四万大军。
唐军等到吐谷浑大军进入包围圈,没有问话、没有警告、没有提醒,甚至没有任何沟通的意愿,直接向吐谷浑大军发动了进攻。
十几万人在荒凉的西域大战三天,最终以吐谷浑五万六千人战死,其余人投降而结束。
吐谷浑一战精锐尽失。
消息传回伏祈城,伏允终于明白过来。
自己是被大唐当枪使了!
吐谷浑派兵横扫西域,将西域洗劫一空,西域的底蕴一下子没了大半。
大唐半路截胡,用最小的代价便夺取了吐谷浑在西域得到的所有利益。
西域被削弱,吐谷浑主力被灭,大唐得到了大批的粮食、财物、人口和牲畜,可谓是一石三鸟!
伏允回过味来了。
但是那又怎样?
吐谷浑主力尽灭,还有什么资格和大唐周旋!
他明白,这个哑巴亏自己必须吞下。
不但要吃亏,还不能喊冤,还要主动向大唐承认错误,以免大唐继续发难,彻底灭掉吐谷浑。
伏允的心在滴血,却不得不派使团带着自己亲笔写的国书去长安认错。
大唐上下对此事是只字不提,只管暗地里数钱。
御书房中,所有与会的人都是红光满面。
长孙无忌激动的汇报着此战的收获:
“苏、胡二位将军电,此战,我军损失人员两百七十二人,伤一千一百三十一人,马匹四千余匹,弹药、粮食等军资消耗合集三十二万贯。全歼敌军七万余,缴获战马十万余匹,牛羊三十万头,金银铜线合计六十余万贯,西域各国人口三万余,俘虏敌军两万余,另有粮食、杂货等合计十二万贯上下!”
“陛下,据俘虏的吐谷浑将领交代,此番他们在西域破国十七,杀敌约有二十万,此时西域总人口应该不足六十万了,其中还有十余万人迁居到了丝路附近,可以说现在的西域是一片混乱,参谋部预计未来一年,会有不少于二十万的西域人口向丝路附近汇集。”
“另,市舶司密探回报,吐谷浑的天柱王与伏允的矛盾爆发,已有零星叛军向伏祈城进发,市舶司按照陛下旨意,向天柱王移交了足够装备三万大军的兵器和粮草,臣推测,到四月时,吐谷浑内部就该有大乱了。”
李世民心中很是高兴。
李承乾和一帮小年轻搞出来的驱虎吞狼之计不仅是削弱了西域,更是搞乱了吐谷浑。
虽然没有一举解决掉两个大患,但是却达到了大唐的目的。
相信经过这一战,周边就不会再有人敢给大唐捣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