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李纲走了。
李世民为了感谢他对太子的教导,特意令狐德棻给他写传。
当然,这件事是偷偷摸摸进行的。
老人家还没死呢!
不过是人都能看得出来,他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吴正义在蓝田教学城开课了。
有了上次的教训,来听他讲课的朝中官员很少,大概只有孙伏伽和许敬宗这两个很有追求的铁杆粉丝对他的授课很重视。
孙伏伽手握市舶司,随着进出口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他在朝堂和民间有了“小民部尚书”的称呼。
他听了吴正义的告诫,做到了钱从面前过,心无半点波的境界。
李世民对他很是看中,把他当做下一任民部尚书在培养。
他一直把吴正义看作是自己的贵人,对吴正义基本是无条件支持。
许敬宗这个千古大阴人执掌礼敬司。
到现在为止,外界都不知道这个礼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但是他能在皇帝储君和吴正义都不在长安的时候与杜如晦、李神通等人一起监国,让不少人猜测他是皇帝培养的下一任国相。
整个大唐,可能也就是李渊、李世民、吴正义和李孝恭等寥寥几人知道他的真正任务是什么。
不论个人德行,许敬宗绝对是一个合格的臣子,对于这份差事做的毫无怨言,也从来不提意见,还能把事情做的圆满。
他深知自己的前途握在吴正义手里,自然也要力挺他。
况且吴正义的一些理论对于他管理礼敬司有不小的帮助下和指导作用,学习一下还是很有必要。
吴正义的课程进行了七天,讲完课,他先是去了真定,在那里又建立了一个传送点。
然后是幽州、德州。
这三个传送点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秦朗那边退下来的一些铁路设施。
铁轨大部分是从秦朗那边买回来的旧轨道,小部分是琼崖自己生产的。
别看这些铁轨旧了,但是对于大唐来说,其质量依旧是顶尖的,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甚至在承载重量上还有富裕。
有了这些铁轨,铁路的修建速度可以大大加快。
不过对于枕木和道石的加工就要靠吴正义自己了。
毕竟两米的超宽轨在秦朗那边根本不存在,在那边生产和运输的成本要比在大唐生产更高,不如自己在这边生产。
对于现在的大唐来说,这条铁路无疑是个超级工程,如果没有岭南。南洋的粮食北输,如果没有对外贸易的收益支撑,基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吴正义一直忙到入冬的时候才回到长安。
李渊已经有些等不及了,他只好马不停蹄的跟着舅舅回了琼州。
老李叔归来,李氏商行琼州总部的职员相当高兴。
李渊也很高兴,每天和商行的职员吹吹牛、吃吃喝喝,玩的不亦乐乎。
萧皇后带着杨正道在琼州定居下来。
在这里,没人在意他们的身份,他们也不需要担心来自前隋遗老遗少的骚扰。
杨正道加入了科研所,成了一名初级技术员。
同事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孩,两人相处的挺不错。
萧皇后在琼州看到的境况让她明白,只要琼崖不倒,那些前隋遗老遗少的复国梦就只是一个梦而已。
小青回到侯府,觉得有些无聊,也到科研所去帮忙了。
吴正义当了一段时间的全职奶爸,有些坐不住了,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南洋考察当地的发展情况。
尽管吴正义和李世民都没有向南洋大量移民的计划,但是这十年来,还是陆陆续续有超过一万人搬到了南洋的大岛上开发当地的矿产土地资源。
南洋这种地方可以说是老天爷赏饭吃,只要肯努力,就是随便开出两亩地都能保证吃喝不愁。
仅是这一点,便对大唐很多穷苦地方的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最先来到南洋各岛的人只有不到三万,隶属于琼崖侯府的拓荒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到来,加上本地人口的繁衍,到贞观几年,南洋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六万左右。
这六万人口在几个大岛上开垦出了超过一百一十万亩的农田,加上琼崖侯府在这里开垦出的二十余万亩种植园,把南洋真正变成了一个粮仓,每年可以稳定的向大唐输送八十万担粮食、一万担糖、三万担剑麻丝、五千吨水果罐头和其他大量的农产品。
南洋富起来了,新增人口增加。
吴正义下令加强南洋各地的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