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都督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这些鞑靼部落军,每一次撤退似乎都是朝着左侧而去的!”
霍去病有些惊讶了,这还真是他之前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如此说来,那就是鞑靼人在针对我们布一个局,是这样吧?”
这时候朱棣也大概明白了赵云所想表达的意思,便开口说道。
“末将觉得,确实不得不提防,他们是在布置一个针对我们的陷阱!”
赵云点点头,他表示赞同朱棣的话。
说起布置陷阱,在这塞外草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因为视野广阔,地形简单,所以很难在草原上找到能够埋伏军队的位置。
在草原上除了一些特定的地方,有着相对比较复杂的地形外,在一般的位置都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伏击。
要么就是趁着对方扎营过夜,然后突然从相距很远的地方冲过来,趁着对方惊慌失措才能达到突袭的目的。
要么就是把人马放得足够远,将对方围起来然后同时发起进攻,将对方包围起来围歼。
正因为如此,所以赵云才会怀疑这些遇到色草原部落军队,实际上是在打算设伏。
鞑靼军队每一次与明军照面,只不过是为了确定明军的行军速度,然后顺势就在远处跟在明军附近,等待伏击圈的成型……
“赵都督的意思是,鞑靼军实际上已经出兵了,然后用这种小股军队迷惑我们,然后悄无声息的完成对我们的包围?”
霍去病一边思索一边总结道。
“确实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至于是不是如此,在接下来几日,再看有没有朝右侧方向撤退的鞑靼部落骑兵就知道了!”
赵云再次点头,确认了霍去病的说法,并且提出了验证的方法。
“去病你前锋军的哨骑,现在是按照什么标准在安排?”
朱棣听了一会儿霍去病和赵云的对话,然后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末将安置哨骑的标准,是行军时侧方距离五里,前方距离十里滚动哨探!”
因为草原上的视野开阔,所以霍去病安排的哨骑标准并不算太高,并没有像在大明境内一般安排距离三十里的哨探。
“那如果赵都督的猜测属实的话,鞑靼军就至少要距离保持距离在十里以上,才有可能瞒过我军的哨骑……”
“那如果是这样,这个所谓的伏击在行军时的意义并不大,根本没有效果……”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推断出,最终的伏击一定会发生在夜间我军扎营的时候!”
朱棣结合霍赵两人的分析,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霍去病和赵云想了想,便都点头认可了朱棣的分析。
“这样吧……鞑靼人就愿意伏击,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件好事,总比我们满草原去追着他们更容易一些……”
“接下来的话,我们就尽量配合鞑靼人吧,让他们的伏击陷阱早日能够顺利布置成功!”
朱棣说完就忍不住笑了。
阴谋之所以是阴谋,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被暴露,就不会有任何优势,甚至可能还会瞬间沦为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