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在政务院的下属中,有一个就是从苏松地区遴选选出的官员,这些都是他告诉微臣的……”
“他说苏松嘉湖地区的官员正京师中在四下串联,试图拉更多其他地方的官员们下水一起抵制新作物……”
郭资继续说道。
“按他的说法是,由于之前苏松嘉湖地区的民乱,已经导致了今年应缴税赋缺额达到了一半以上,他们担心朝廷会因为要推广新作物而继续加重他们的税负!”
“这是什么道理?推广新作物怎么还跟增加税赋扯到一起去了?”
以朱棣的智商,此刻都有些发懵,这两件事之间应该是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的吧?
“这个……微臣也不清楚这其中有什么说道……”
郭资摇摇头,然后继续说自己听来的消息。
“他们表面上的理由,是说新作物只是在北方苦寒之地试种成功,并没有在南方种植过,能不能存活还存疑……”
“他们的意思是如果一旦事实证明新作物并不能在苏松嘉湖地区成活,那么就意味着万亩良田的产量就泡汤了,这会让原本就完不成的税赋任务更加艰难……”
郭资说到这,看了看朱棣,然后又继续说道。
“他们还认为,如果如朝廷所说新作物在苏松种植成功,产量也达到了预期,那么他们又会因为新作物高产,将会承担更加沉重的税赋!”
郭资说完后,便安静地看着朱棣。
这一套说辞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朱棣却知道这完全就是狗屁不通的理由,专门说出来骗傻子的。
原因很简单。
且不说,这些理由是不是真的成立,只要知道一点就够了。
朱棣根本就不相信,那些苏松嘉湖地区的官员,会为了推广新作物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公事,来赌上自己的前途和官职。
以此为基础,只要倒推一下就能知道,能他们这样做的就只会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新作物的推广,会严重伤害到他们的私人利益。
有了这个判断之后,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他现在终于明白历史上那个大明最终是如何走向毁灭的了。
就看现在,大明刚刚立国才十几年,文官团体就已经学会了为了私利抱团对抗朝廷的旨意。
而这种对抗,往往还要打着为民请命的高尚旗号,然后用这些来掩饰他们的私底下的龌龊行径。
“来人,召诸亮入宫!”
朱棣想看看,掌握着大明情报系统的诸亮对于此事是不是知道一些内情。
接着,朱棣暂时抛开苏松嘉湖官员抵制新作物的事,认真对政务院的推广新作物计划,给出自己的意见。
“你回去让这个郭宝泰再制作一份劝农书,这劝农书就别写什么微言大义了,用一些直白的话讲清楚新作物的优势,以及在种植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果郭宝泰不懂,就让他去请教送种子过来的农技师,让那些农技师来告诉他,这新作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朱棣没有让郭宝泰重新写计划书,而是新给他安排了一个新任务。
至于农技师,这是王仁在辽东进行新作物培育的时候发明的,是专门给那些为新作物培育立下了功勋的农夫的一种荣誉头衔。
有了这头衔,就可以享受九品官员待遇,每月还有俸禄领,这头衔也是王仁的首创,但目前只在辽东地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