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下午茶,然后就接着继续讨论。
整个讨论的过程,朱棣全程没有发表任何自己的意见,直接开启着上帝视角在观察,在揣摩,还在思索……
做帝王,既不是做军事统领,也不是做地方官员,对于这个全天下独一无二的职业,朱棣其实还是缺乏经验的。
所以,现在对他来说实际上也是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下午讨论依旧是各种引经据典,然而朱棣此时的心思,却已经没有放在这个讨论之上了。
到现在,他算是弄明白了这所谓的讨论,其实根本就不是在针对事情本身的利弊在进行。
真正的最根本问题,实际上还是既得利益阶层想要继续维持自己的利益而已。
吏部官员以及部分刑部的官员,他们都坚持被遴选的官员必须是科举出身。
而坚持只问能力和品行的一方代表,则是王仁为首的政务院官员。
至于以徐达为首的武将和勋贵,基本上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完全是一副看热闹的心态。
听了这么久,也观察了这么久,朱棣已经彻底弄明白了这些官员的立场和想法。
坚持被遴选官员必须科举出身的人,本身就全部是科举出身,按他们的说法是属于正途出身的官员。
他们坚持的论调,就是想要入中枢辅国政,就必须通过科举中进士才有这个资格。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才有资格来治理天下。
三年一次的科举,每次取的进士不过寥寥三百多人,大明立国十二年来,哪怕加上加上恩科,一共也才取了不到两千名进士。
而这不到两千人的群体现在把持着整个朝堂当中最重要的位置。
而这些人之间,又因为所谓同年,坐师,门师等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形成了各种派系,而各个派系之间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
而这些派系之间,也有政见之争,学术之争和利益之争,但是在维持科举制度的利益上,他们的立场却是完全一致的。
这也让朱棣的心里敲响了警钟,对于动不动就抱成团的文官团体,朱棣的心里其实是十分反感,甚至是厌恶的。
这些人一个个辩论起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唾沫横飞,但一旦问到具体的事情该怎么做的时候,又全部变成了闷口葫芦,一言不发。
不仅自己不干实事,还特别鄙视那些干实事的官员,直接称呼那些官员为“浊官”。
这场讨论,在朱棣的纵容下,一直持续到了晚上掌灯时分,才被朱棣给强行叫停。
耗时一整天的讨论,最后虽然是没有任何结果,但朱棣的收获却是不小。
经过观摩这一次的讨论,朱棣心里面原本有些模糊的思路已经开始逐渐成型。
所以散朝后,朱棣直接出了宫就去了锦衣卫指挥使衙门。
自朱棣入京以后,锦衣卫也迎来了从上到下的大换血。
所有百户以上的武将全部被就地解职接受调查,然后又从暗卫中抽调了精干力量来担任了各级武将。
由于朱棣事先并没有通知,当他来到锦衣卫衙门的时候,顿时引来了一阵鸡飞狗跳。
如今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是朱棣的老熟人,也是朱棣统领锦衣卫的时候任命的南镇抚卓有为。
当年朱棣就藩,卓有为假死留在了京师,成为了暗卫在京师的大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