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个意见不错,就照此办理吧……”
“所有参与议罪在结果签下名字的官员,一律革职,六部自行推举人重新再议!”
朱棣采纳了王仁的意见,他也觉得这些文官未免自视过高,实在是摆不准自己的位置,通过这事正好敲打试探一下。
“微臣还有一件事要请示陛下!”
王仁接着对朱棣说道。
“有事儿就说,能支持的我一定支持!”
朱棣也对王仁表达出了毫无保留的支持态度。
“目前的政务院虽然合并了户工礼三部,但是这几部中,郎中以上的官员全部称病在家,只有一些低品官员来政务院报到了……”
“微臣想请示一下,那些称病不来的官员是否可以以生病的理由,将他们全部革职?”
王仁并非是一定需要那些官员来帮忙,但是原来的文官团体对于朱棣的新政变革,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保持着抗拒的状态。
所以王仁需要用这种强势的处理方式来告诫文官团体。
在王仁看来,必须要下重手才能震慑朝臣,同时也正好腾出位置,为需要的人才进入做好准备。
“称病吗?挺好,也省得麻烦了……”
朱棣居然还有心情笑了笑,然后才接着说道。
“你回去后将所有称病不来的官员名单整理一份儿,然后就让他们致仕吧!”
朱棣轻飘飘的一句话,就结束了至少超过五位高官的政治生涯。
事实证明,朱棣还是低估了文官团体的顽固。
将所有参与议罪的官员革职之后,新推举的官员两天内,又将原来那份议罪结果原封不动的交了上来。
这就是在给朱棣表达一种态度,我们就是和你杠上了,随便你怎么换,我们议罪的结果就是这样。
这种行径对付一般的地王可能还有一点作用,但是对上朱棣,却是只能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在朱棣看来,既然你们愿意用自杀性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态度,那就接着表达吧。
于是议罪结果再一次被打了回去,参与议罪的人又换了一批。
这一次文官团体的尿性彻底爆发了,上百名官员手持议罪结果跑到午门前叩阙。
他们要面见太上皇朱元璋,要让太上皇为他们主持公道。
朱棣没有去阻止他们,甚至连皇宫都没有进。
他继续按部就班的做着自己的事情,他相信现在朱元璋在这事上,绝对不会拖他的后腿。
事实也正是如此,朱元璋知道这件事后根本没有露面,直接让王景弘带的内宫监的太监,用乱棍将午门前的文官全部赶走了。
心怀不忿的文官,再一次原封不动的将议罪结果交到了政务院。
并且,他们还表示,无论打回来多少次,他们依旧是坚持这个结果。
可惜,这种招数对朱棣依旧无效。
朱棣发布了一道新的旨意,他将那份议罪结果抄送给所有的在京官员,让每一个官员都必须针对议罪结果上书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一下,那些高品级的文官就再也控制不住局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