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叹了口气,轻轻的把头靠在朱棣的肩头。
作为燕王府的女主人,她的压力其实也不小,毕竟朱棣现在干的这事,实在是太过刺激了。
最后的结局,不是坐拥天下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再没有任何其他可能。
朱棣也没说话,只是伸手搂住徐妙云的香肩,然后默默的想着心事。
如今的局势,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只要自己不想束手就擒,任人宰割,那就必须要夺过大位才行……
否则……哪怕达成暂时的和平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夫妻俩就这么安静的靠在一起,享受难得的清静与温情……
接下来就是洪武十二年的新年,这个新年无论是北平还是京师,氛围都不是太好。
在即将来临的大战和宝钞的双重阴影下,连整个民间都是一片萧条,毫无生气可言。
北平的西山工坊区,就只是大年三十晚上停工了一夜,然后从初一开始,都是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生产各种军械。
而城外的靶场,每日里也都是枪炮声隆隆作响,从无一日停歇。
而京师那边,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的争吵与妥协,终于在新年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上,才定下了征燕大军的副将和参将。
最后的结果,可以说就是一次朝堂各方势力的强弱写照。
征燕大将军没有变,还是信国公汤和,只不过给他加了太子太师衔。
征燕军右副将是长兴侯耿炳文,这是东宫幕僚团经过妥协后,共推的人选。
右路参将为汝南侯梅思祖和河南侯陆聚,这两位也都是东宫所推荐,其中梅思祖还是驸马都尉梅殷的亲叔叔。
而征燕军左副将是郑国公常茂,而这常茂,就是开国功臣常遇春之子,他所代表的是朝中的所剩不多的淮西文官势力。
准确说,实际上他代表的是已经致仕快十年的李善长。
而左路参将的名额,则被朝中新兴的文官团体获得。
他们推荐的武将也是两名后起之秀,四川都指挥使使瞿能和后军都督佥事盛庸。
这两人的特点,就是和淮西系以及武勋都没有任何瓜葛,所以就被新兴的文官团体选中。
除了定下来领军武将,原本朱元璋打算调用的兵马,也在多轮争执和妥协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原本按朱元璋的打算,是以京营四十八卫兵马为主力,然后抽调沐英的云南军精锐,陕军精锐以及江西湖广等地精锐……
但经过各种讨价还价,再加上对于京师局势的担忧,最后京营四十八卫只出动二十四卫……
原本没打算抽调兵马的四川都司和贵州都司,反而抽调了大批兵马。
最后确定的六十五万大军中,百战精锐只占了三分之一,其余都是普通的卫所军。
除了这些,朱标还力排众议组建了全火器的“神火营”,而这个神火营的首任都指挥使,却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因为,居然是被下狱的原锦衣卫指挥使毛镶掌管了这个“神火营”。
“神火营”编制两万五千人,携带重炮一百二十门,小炮三百门,火铳一万多支,其余各种火器无数……
而“神火营”此次也将随征燕大军出征,直属于中军信国公汤和。
除了兵马调动没有按照朱元璋当时的意图,连最后定下的进军方略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原本朱元璋定下的方略,就是集中所有精锐直击北平,一战破城。
而最后朝中讨论后的方略却变成了“三路齐出”,扫荡所有不臣。
而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
朱元璋的方略是集中全力,一鼓而下北平,绝不给朱棣以拖延战事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