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申时。
战斗时玩命儿奔逃的行业人才,陆续被找到,只有三人受了些轻伤,其余人都安然无恙。
此时再见长青王,忐忑、惶恐、羞愧……各种情绪涌上他们心头,更多的是畏惧。
虽然他们只是普通百姓,既不是衙役,也不是士兵,但把抵抗倭寇的王爷放在撂在一边,自己跑路,着实不仗义。
若是王爷真要追究,那他们谁也跑不了。
许青倒没和这些人计较,生死关头,逃跑是人的天性,他们没有战斗的义务,大明律也没有这个要求。
“按照自己擅长的,分队站好。”
一群人乖乖照做,分三队站好。
许青道,“种桑、养蚕的上前一步。”
中间的队伍走出七人,忐忑道,“草民参见王爷。”
“嗯,不用多礼。”许青问道:“一亩地产多少桑叶?”
“回王爷,一般来说,一亩桑田春季能产600斤桑叶,秋季能产800斤上下,晚秋还能采摘一次,但一般都很少,大约在200斤左右。”
许青轻轻点头,“也就是说,一年能产1600斤桑叶,那么这些桑叶又能养多少蚕?”
另一人道,“回王爷,能养一张多一点?”
许青挠了挠头,“具体数量多少?”
“三万只!”
许青对这些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于是又问丝绸业的其他人才,能产多少丝,能织多少布……
这些个行业人才在刚起步时,肯定比不上已经运作多年的富绅,必须要让他们形成一个自己的产业链。
同时还得保证下家的货上家能消化!
否则就会出现种桑的高产,养蚕的却没能力养那么多蚕,消化不了桑叶;亦或养蚕的能产那么多丝,织布的却织不过来……等情况。
众人见许青一脸温和,丝毫不提倭寇来犯,他们只顾自己逃命的事,也渐渐放松下来。
人一放松,话也多了起来。
傍晚时分,丝绸业的扶持资金就敲定了。
整条产业链总计:600万两。
简单吃了些饭菜,许青又召集家具产业的人才洽谈。
……
两日后。
丝绸业、家具业、香料业、裁缝业相继搞定,共计1100万两。
许青带的银票不够,就先挪用了杭州赋税。
明朝税收制度承袭唐、宋的‘两税法’一年收两次税。
虽说刚进入下半年还不到两个月,但赋税已有两百多万,加上许青带的银票,总算是将扶持产业的资金给补平了。
有许青作保,胡惟庸自然不会有意见。
钱到位了,接下来就是建设了。
雇佣桑农、招募木匠、裁缝……
许青虽没有事必躬亲,却也身心俱疲,好在胡惟庸帮了不少忙,不然他会更焦头烂额。
前前后后忙了一个半月,家具行业最先运作起来。
最先生产的就是织机、裁缝台、桌椅等其余几个产业所需的物品,接着丝绸作坊慢慢也开始了运作。
桑蚕今年是不行了,不过可以就近从苏杭采购,尽管蚕丝不多,但也算是能开业了。
不知不觉间,冬季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