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阔拍着胸脯保证,“就算外地人来了,工钱照旧。”
苏州知府冷哼,“既如此,你为何不在其他地方开办作坊。”
“大人说得轻巧,拿丝绸来说,种桑、养蚕、抽丝、纺织……一匹丝绸从无到有需数十道工序。
苏杭两地纺织业发达,各个工序的加工作坊都有,可以互惠互利,不仅更高效,织出的丝绸也是上品,若是去一个新地方全部重建,需要多少财力、时间?
还有,桑、蚕都在本地,要是抽好了丝再运往别处织,路上日晒雨淋,能之出什么丝绸来?”
王阔大吐苦水,“王爷,从外地来的工人有本地老工人带着,很快就能步入正轨,但若是从本地抽些人去外地教授纺织技巧,根本弄不成事儿。”
苏州知府道,“那你就不会多派些人?”
“你这不是抬杠吗?”王阔气道,“在本地干的好好,我干嘛派大部分工人去外地?”
苏州知府狡辩不过,哼道,“王财主,你怎么跟本官说话呢?”
“……”王阔警醒过来,赔笑道,“草民一时激动,望大人恕罪。”
奶奶的,玩不起是吧?!
王阔求助的看向许青,想让他给自己做主。
许青通过两人的对话,已经基本了解情况。
总得来说就是生意太好做,出现了用工荒,而苏、杭两地都已形成了产业链,富绅去别处开设工厂,不仅投入高、回报低,也会错过第一波远洋通商的黄金期。
苏州知府生怕许青答应,连忙道,“王爷,大明律载有明文,百姓没有路引,不得……”
“本王知道!”
许青知道他是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担心涌现大量外地人,滋生事端。
他虽然鄙夷,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大明律确实是这么写的,而且还是朱元璋亲自定的。
当初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让百姓安定下来,先好好种地填饱肚子。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富庶的地方吃肉,总得贫困的地方喝汤不是,既然本地人消化不了,干嘛不让外地人参加进来?
但修改大明律这事儿他一个人说了也不算,还得拿到朝堂上议。
许青并没有给出自己看法,只是道,“这个本王回去后会上报朝廷,尽快议出一个妥善的法子。”
王阔和苏州知府也没再说什么,只是拍马屁道,“王爷英明!”
接着,许青又跟王阔了解了一下杭州的情况,他知道后者在那边也有不少产业。
王阔知无不言,将面临的窘迫一一说明,情况和现在的苏州差不多,都是用工荒。
这个胡惟庸,也是个老滑头……许青叹了口气,打发二人离开。
待两人走后,许青问道,“标儿,你说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让外地的人来呗!”朱标想也没想就给出了答案。
许青故作为难,“可这是你父皇定下的,群臣也必将以此要反对。”
朱标道,“父皇说了,只要是为了百姓好,都能是好国策,他要是生气的话,大不了我屁股开花一次就是了。”
“嗯,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