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弟,咱读书少,你可别骗咱!”
不是朱元璋不信任许青,实在是这个产量太过梦幻。
要知道即便是风调雨顺的肥田,水稻亩产也不过四百斤上下,这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寻常也就三百斤左右,但许青上来就是两千斤,任谁也觉得不可思议。
“皇上,我不是说过嘛,红薯这玩意儿高产着呢。”
“可这也太高了吧?”朱元璋还是有些不信。
亩产两千斤啊!
就算在梦里。他也不敢想。
“那就拭目以待吧!”
见许青不像说笑,朱元璋稍稍信了几分,“真有那么多吗?”
“即便没有,也相差无几。”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平复激荡的心情,郑重道:“若真如你所言,那仅凭这件功绩,四弟你便是古往今来,第一名臣。”
这番话,朱元璋发自肺腑,且并无夸大。
古往今来,制衡王朝发展的一直都是粮食,王朝的覆灭大多也是这个原因。
农户出身的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明白,只要百姓有饭吃,能填饱肚子,没人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造反。
国家兴旺,粮食是重中之重。
许青谦虚两句,然后道,“皇上,开海通商可不止是为了赚取利益。”
“哦?还有什么?”
“学习别国的优点,取长补短,让大明永远处于世界最领先的地位。”
朱元璋轻轻点头,自从海外作物运回来时,他就明白了那些番邦小国也有可取之处的道理。
而许青开海的真正目的也是为了这个,就目前而言,大明仍是世界上毫无疑问的第一强国。
只要一直和世界各国频繁接触,不闭门造车,便可永远的保持这个地位。
许青拱手道:“皇上,咱们可以派人去各国常驻,一方面宣扬我大明文化,从文化上征服番邦小国,一方面也能了解他们国家的国情,做到心中有数。
虽有许多蛮夷不习教化,但糟粕之中亦有精华,咱们将诸国所有优点集于一身,大明将再无人撼动。”
朱元璋轻轻点头,“这件事咱会让曹亮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两人又闲谈一阵儿,许青起身告辞。
心里一直想做的事情,如今终于达成,许青心里极为畅快。
从目前来看,一切都十分顺利,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都已享受到了开海红利,后面只待生产力上来,全面开海指日可待。
而且大明不仅能出口,还能进口,一进一出赚差价的同时,还可以大量收购资源,做原始积累。
明朝最大的两个弊端,一是海禁,二是土地兼并。
前者已经在实行了,后者等到全面开海后,也能顺利推行。
从乱世到立国,再到现在,不过数年光阴,大部分百姓便从水深火热中脱离出来,许青已经很满意了。
一个庞大的国家,想要走上富强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靠一个点子一句话就能改变。
莫说许青是个王爷,且权势极大,就算是朱元璋这个皇帝也不能。
任何一次改革都会损害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哪怕在这个皇权至上的年代,没有手腕乱想改革也不易做到。
而大明,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改变,一来是许青这个有着先进几百年,并十分成熟稳定的理论的人在一旁出谋划策,二来是朱元璋这个开国之君手腕老辣。
两人文武结合,这才以雷霆之势,将惠民政策推行下去。
若是再过个百十年,同样的国策想要推行,难度大的多得多。
因为到了那时,会损害更多人的既得利益。
明朝末年崇祯大搞改革,却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弊政已深入骨髓,就连百姓也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