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之后,崔承允便收到了皇帝的谕旨,和八万两的银票。
些钱,虽说相对于造三进瓮城的总预算来说,实在不算多。但是皇帝也的确是尽力了。
除了庄皇后那里要回来的一万多两,皇帝自己这里的私库,又贴了个底朝天,帝后二人筹了五万两的现银。
另外皇帝又从兵部开支里头挪出了两万两,户部那里挪了一万两,这才将将凑上了八万两。
皇帝其实原本想凑上个十万两,让崔承允把肃北防线上的,中线、南线也捎带建设建设好。
可实在是底子太薄了,今年虽然好不容易各地没有大的灾害,可前几年欠下的债实在是太多。
该修的河堤,道路,官署,该置办的军械,下发的军饷,还有年底的官员俸禄,各地几乎全空了的粮仓,等等等等,这一切都需要钱。
再盘算下去,皇帝都快舍不得拨给崔承允八万两了,所以这钱,他还是在凑齐了的第一时间,让人给送去了肃州。
拿到银票的崔承允,倒是觉得挺意外的。
他心里头预期,皇帝能给个两三万两就顶了天了,没想到居然有八万两,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啊!
那就敞开了花吧!
得了钱的崔承允,第一时间请来了夏兆丰父子,另外又请了工部滞留在肃州的龚良才等人,众人算得了所需的木料砖块,还有砂石等物,按照轻重缓急,理清了清单。
随后,崔承允便派了武义去泰平城找得姜洋,说要采买物料。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姜洋,崔承允想的是,既然皇帝花了钱,那就得让他花的明明白白,钱通过姜洋那里出去,皇帝便可知道每一分钱的去向,免得他到时候疑心生暗鬼。
可以说,崔承允对皇帝的了解,甚至超过了皇帝自己。
而且姜洋如今南来北往认识的生意人可不少,叫他采买,最是方便快捷。
姜洋拿到清单,略显疑惑。砖瓦沙石,他是可以理解,可肃北军造个城墙,为什么还要那么多的铜丝?
这东西难道准备镶嵌在城墙里,等打雷的时候电死北蛮的人吗?可北蛮人被电死了,那他们站在城墙上的士兵该怎么办?
现在肃北军都是金刚不坏之身了是吗?
更奇怪的是,为啥清单上居然还要钨錥的原矿?
钨錥这玩意儿,据姜洋所知,是一种用的人很少的小釜,也有人家作为温器使用。这东西别说肃州了,连都城都不会有。
要不是他老家在洪州,他们那儿倒是有这种石头,不然换别个地方的人,压根就不可能知道这坞石釜到底是个什么。
所以说,肃北军这是缺做饭的家伙了还是怎么着?
缺做饭的,要个铁锅铁釜正常点儿的不行吗?非得是钨錥,还得是原矿?这是嫌弃别人凿的自己用着不顺手?
这矿石,老实说,他们洪州本地老百姓挖到了都不需要上报,因为压根就没什么用。
这钨石除了比一般的石头有光泽一点,另外的跟普通石头几乎没啥区别。
一块钨石做个饭釜还得凿半天,姜公公觉得这会儿别说是什么矿石了,估计连钨石做的釜都很难找了。
还真当他什么都能弄来呢?!
可不找又能如何?武义说的清清楚楚,这笔钱是皇上专门给肃北军用来修建城防的,若有闪失,皇上必定会追究责任的。
可怜姜公公不知为何,突然和矿,产生了不解之缘。
他也只能找了几个得力的下属,让他们回一趟洪州老家,找他族中的亲戚,去探访下洪州当地是否有现成的坞石可以买。
铜丝生铁之类的东西,肃北军要的也不少,这些都是朝廷管制的东西,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买的来的,姜公公让武义过个十天左右再来寻他。
铜丝钨矿之类的东西,想都不用想,都是夏安阳默默添进清单里的。
他倒是不知道大荣还有钨錥这种东西,还是他跟工部的人打听钨矿的时候,人家跟他说,钨矿倒是没听说过,但是钨錥倒是有所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