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降温,连着一周时间零下十五度到十八度。
李娟手里的暖帽暖鞋暖手套出去了一百多双,回笼资金一千多块。
小女人高兴的合不拢嘴,赚钱了赚钱了。
问宁子这一百多双暖鞋暖手套暖帽子进价多少钱。
何宁说一千块钱左右。
这话让李娟又一肚子沮丧,啊?我卖出去一百多双才挣二百块?
“你这小女人,这批暖帽暖手套,是给干活的人发福利,收回本钱就行了,计较什么?”
李娟一下子没了守在门口店里卖东西的信心,别人要手套,喊一句自己进去拿。
何宁瞪眼睛,肯定做赔本!
大门口排着四辆农运车装酸菜。
捞菜装菜太冻手了。
得想办法让大家的手不沾酸菜水装车。
目前来看只有一个办法,叉车开进窑洞,整缸叉起来放三轮车厢里,放十缸拉出来一趟,再装大车厢里。
王元强的车两趟装完,曹中的车三趟装完,刘兴茂的车两趟半装完,汪响的车三趟装完。
军车拉的最多,整缸拉不现实,整缸拉出来举起到罐子口,连菜带水到进去,挺麻烦的。
拉去的菜缸能不能原样拉回来也是个麻烦。
从十里铺出去的每个缸面贴一个红底商标,一家三口的卡通头像,“家家乐”三个斜体大字。
用一辆叉车连缸装载,腾出来十几个人手,不用每天来何宁家干活挣工资。
十几个人多半是妇人。
这让她们心里很不爽,不是说好了每天有活干每天有十五块钱挣么?
一辆叉车就让十几个人不干活了?
大家认为何宁这个安排有问题。
叉车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些妇人们都不知道。
村长何富银从南山骑摩托车到宁子家大门口,冻得双手拢在袖筒里,转过来转过去。
他才不愿把手塞进冰骨头的菜盆里。
女人们的抱怨他听在耳朵里。
抱怨叉车买来她们就没活干了。
今天一大早,宁子的两辆大卡车出村子去兰城拉大件。
一辆卡车拉装卸叉车,一辆卡车拉十卷子棚膜,一百卷子稻草帘。
下午这会儿,何富银跑来看两辆卡车回来了没。
看样子回来就迟了。
朝胡乱抱怨的妇人们喊一嗓子:“你们这些捞菜女人过来,我给你们安排新活路,你们不想闲着想好好干活,好事情嘛,就怕你们懒懒散散不动弹。”
“村长,你还能给我们安排什么好活路?有宁子给的钱多?”
出菜的活是何宁的产业,她们的工钱是何宁开。
妇人们有些不相信何富银,在他手底下干活,给的钱能比宁子给的多。
“昌妈,九叶妈,你们几个听明白,从明天开始,你们给咱十亩大棚种菜,两个人一组,你们二十个妇人组织起来。”
大棚里可暖和,比手伸进缸里捞菜要好一些吧。
她们关心的不是干什么活,是一天能不能挣到十五块。
妇人们一脸惊疑:“村长,我们村的大棚架好了?”
从打土墙到立骨架到蒙塑料棚膜,刚好十天时间。
何村长口气傲娇:“你们这帮没眼色妇人,啥叫规模化生产?从咱们建大棚的速度就能看出来,这就叫规模,哪像大坝人,拉拉扯扯三年时间才建起来那些蔬菜大棚。
草帘和棚膜今儿拉来,,明天开始种菜,都回家准备好工具。”
“村长,不是说宁子拉叉车去了么,咋又成了拉草帘和棚膜?”
“叉车能用两辆车拉?你们这帮妇人没见过世面,叉车是什么都不知道?”
何富银口气里瞧不起十里铺妇人们,让围在他跟前的妇人们很生气。
“村长,你不是说今天发工钱么,到底发不发,你别说话不算数。”
他们的男人都在宁子手底下干活,月底了,要领一笔工钱,给宁子说说,把她们这些妇人们的工钱也领了。
“等宁子回来给你们发工钱。”村长又应承一句。
这才是腌菜妇人们今天最想听到的好消息。
这个点儿,两辆大卡车跑在返回十里铺的路上。
两辆中号叉车装在一辆卡车里,一辆四万八。
未来的十里铺是国宁贸易公司货物仓储集散地,各种机械设备都要齐全的。
另一辆卡车拉一百卷稻草帘和十卷厚棚膜。
何宁跟姐夫开一辆车,忙了一早上,事儿办的还算顺利。
张东平虽然没驾照,但他觉得自己开大卡车的水平跟有驾照一样。
非要开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