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第三个法子可行?”
思来想去朱元璋还是觉得第三个办法好一些。
“当然可行,借钱其实不是丑事,之前儿臣建议开海禁、父皇说没钱,而且短时间难以见效。”
“发行国债,可以迅速积累大量资金,兴建海船。只要陛下放出开放海禁的风声,必然有很多以前尝到海贸甜头的海商愿意出钱。”
“对于购买国债多的商人,父皇可以赐予特许,比如后代几人可以参加科举。”
“可以在礼仪方面给予一些放松,比如可以穿绫罗绸缎,坐马车,房子可以建的大一些。”
朱橚点了点头。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只要给商人看到足够的好处,他们当然愿意购买国债,更不用说,朝廷也是支付利息的。
“商人子弟岂能参加科举。”
朱元璋对于商人很是瞧不起,听朱橚说这话,不由的撇了撇嘴。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商人的后代也不见的没有人才。”
“父皇既然不待见商人,那就让他们多缴纳一些税,尤其是开放海禁之后,出口的货物狠狠加税。”
“商人不愿意亏本,卖到国外的东西必然也会加价,如此国外的财富便会流入我大明。”
“除此之外,船引可以卖钱,海商出海要交保证金,又能收一笔钱。”
“此外商人出海一趟肯定不会空手而回,对于他们买来的贵重物品,也要征收高税,对于一些日常用品或者朝廷需要的物资,可以减少一部分税收。”
“另外朝廷也可以设置造船厂,卖船给商人,这样又能赚一笔钱。”
“宫里有自己的织造局,也能把丝绸卖给海商,如此可以补贴宫中用度。”
“若是运作得当,每年多收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两的税也不是问题。”
这可不是朱橚胡说,明朝商税太低了,对外贸易本身就是赚钱的生意,利润十分可观。
“此事咱好好想想,对了你上次说的海肠做增味剂,这个要如何做?”
朱元璋总觉得要是按照朱橚所说,来钱太容易了,这事需要好好考虑,转而问起了增味剂的事情。
“海肠清洗干净,晒干之后磨成粉就可以了,这个法子没什么技术含量,和白糖差不多,一开始赚钱,不过一旦法子被人得知,就赚不到什么钱了。”
“况且和白糖不同,海肠在海边很容易见到,朝廷便是想管控也不容易。”
“若是普通人家得了这个法子,倒是可以改善生活,对国家而言增益不大。”
朱橚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海肠做增味剂的方法,又接着说道。
“咱知道了,你且先回去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便让朱橚离开。
他不由的想起了,当年李善长在的时候,那时候行军打仗,自己从来没有操心过钱粮的问题。
当然他也知道,这并不是说李善长的能力比胡惟庸要强多少。
那时候他还没有建国,有些不怎么能拿上台面上的手段可以使用。比如攻占了一个地方,夺取富户家产。
现在既然建了国,这种法子就不好使用了。
朱橚说的三个法子,朱元璋也知道第一个是最好的,因为不需要什么成本,可一想到要卖爵位,他心里就觉得别扭。
大明的爵位可是很值钱的,那么多文官拿到爵位的也只有三个,之所以取消子爵、男爵,也是怕爵位泛滥。
第二个法子也不容易,毕竟他也不知道社会上到底多发行了多少宝钞,要再印多少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