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大年夜很快就到了大年初一,今天要早点起来给长辈们拜年,祝福长辈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屋子外面传来热闹的鞭炮声和人们相互拜年的问候声,真是对应了这句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陈岚心里想,这就是所谓的“满堂红”吧!可谓是新的一年开门大吉,先放鞭炮叫做开门,鞭炮爆开后碎红满地就被人们叫做“满堂红”了。
陈岚也不再磨蹭了,赶紧就起来了,收拾好自己,再从热呼呼的被窝里把龙凤胎兄妹俩弄起来,家惠本来还有起床气的,看到陈岚拿出来的新衣服就立马消停了。
陈岚笑眯眯的柔声问道:“家惠,你看看,新衣服漂亮吧?美吧!我们家惠穿上肯定更加美了,你说是不是呀!”
本来还在昏昏欲睡,迷迷瞪瞪的家惠一听娘说更加美,立马精神起来,笑眯了眼睛点点小脑袋含糊不清的说道:“美,美。”
陈岚忍不住想笑,侧头再看家耀,小家伙又身体歪在被子上睡着了;陈岚寻思着,看样子新衣服对家耀是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没其他办法了,只能先把他弄起来,给婆婆和老娘拜完年后再让他回来睡个回笼觉好了。
收拾好兄妹俩把他们俩抱下楼,虎头和小石头正在给老娘和婆婆磕头拜年,老娘和婆婆分别一人给了个大红包;陈岚先把兄妹俩放在沙发上,家耀还是呼呼大睡,家惠这个时候倒是蛮精神的!
陈岚先给婆婆和老娘一人磕了个头拜年,然后起身跟大伙儿相互拜年,相互祝福。再抱着兄妹俩给老娘和婆婆分别磕头,婆婆和老娘也分别给兄妹俩一人一个大红包,家惠小手拿着大红包眼睛笑成了月牙。
陈岚心想,没想到家惠还是个小财迷呢!
磕头的时候家耀还没有醒,等磕完头家耀醒了,看到自己小手里拿着的大红包在愣神呢?再抬头看了看家惠,又看了看虎头和小石头,发现他们手里也拿着大红包,正在开心地笑着,他自己也咧开小嘴笑了起来。
陈岚没搞明白家耀小家伙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看他是彻底清醒了,就把两个小家伙们包裹严实放在推车上,准备出门去给大伙儿拜年去。
出门给大伙儿拜拜年,回家来吃吃喝喝,初一就这么匆匆的过去了。
陈岚现在跟婆婆和老娘住在一起,不存在回娘家的事情,所以初二就在跟大伙儿的闲话家常中很快就过去了。
初三是幼儿园开园的日子,也是扭秧歌比赛的日子,大伙儿早早的就把孩子们都送了过来。等陈岚抱着龙凤胎兄妹俩下楼一看孩子们都到了,估计家里的大人们和弟弟们都出去了。
只见老娘正在伺候刚刚才送来的小南瓜,正在给肉呼呼、圆溜溜的小南瓜脱掉大棉袄、棉裤,小家伙真是可爱得很,小胖腿来回的蹬着,小胳膊也来回的挥舞着,他自己还忙乎得很;
老娘快速地给他擦屁屁,打上爽身粉,兜上尿不湿,再把他放进摇床,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陈岚心想,老娘真是把给小孩子换尿布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
抬头看铁蛋和小豆子正在玩儿翘翘板,虎头和小石头正在玩儿旋转木马,小荷花在骑小木马。
于是陈岚低着头柔声细语地问家惠和家耀兄妹:“家耀,家惠咱们先看布书好不好?”
家耀乖巧的点点头,家惠小眉头一皱正准备张开小嘴巴来一嗓子,忽然听到外面传来热闹的锣鼓声,家惠立马转移了注意力,小手指着外面说道:“娘,看,看。”
这时候骑木马的小荷花迅速下了小木马,跑到落地大窗户跟前;玩儿翘翘板玩儿得正嗨的小豆子和铁头也嚷嚷着要下来;
老娘一一把两个人抱了下来,牵住两个小家伙的小手也走到了落地窗户跟前。
这个时候外面锣鼓声更加响了,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好不热闹。
陈岚心想秧歌比赛应该开始了,于是急忙抱着兄妹俩也来到落地窗前。
只见红红绿绿绿的秧歌队正浩浩荡荡的朝着这边扭过来,只见婆婆和崔妈妈、刘妈妈她们都在扭秧歌的队伍中,婆婆穿的是大红夹袄配绿裤子手里拿着一把扇子;
崔妈妈穿的是绿夹袄配红裤子手里拿着一块大红的手绢;刘妈妈穿的是一身大红色的秧歌服手里拿着一块绿手绢;每个人头上都带着一朵大红花,就别提有多精神了。
虽然她们年纪都不轻了,但是扭起秧歌来个个动作协调、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尤其是她们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更加的出神入化。
扭秧歌的队伍渐渐走近,陈岚看到春草、如意、小雪、翠巧她们都在扭秧歌的队伍里,几个人也是扭得像模像样的。
队伍四周围观的明薇和明哲,还有孩子们也在一边看着热闹,一边拍手叫好,还一边跟着扭起来。
男子秧歌队的是李大爷带队,只见他手持一把折扇嘘嘘一指,所有的喇叭声和敲鼓声都停了下来,陈岚看了一眼吹喇叭和敲大鼓的人,感到非常的意外!竟然是徐浩和赵铁他们几个,徐浩和李大强吹的是小唢呐,赵铁和周四喜吹的是大唢呐,周大石和陈二林两个人敲大鼓。
陈岚这个时候不得不佩服婆婆她老人家,没想到婆婆是真有两把刷子,居然把他们都动员起来参加秧歌队了。
这时李大爷又把折扇向前一举,接着迅速的向旁边一甩,秧歌队形“唰”的一下变了队形。
陈岚是看不出什么门道来的,据说,大秧歌比较讲究队形,最简单的队形是“一字长蛇阵”、“龙摆尾、“二龙戏珠”等等……”
就这样大人们天天有秧歌扭,孩子们天天有热闹看,一个个孩子们手里的红灯笼也送出去了不少。就连家惠和家耀手里的小红灯笼,陈岚也帮他们俩送出去了几个。
正是应了那句话“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