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海父母好歹心疼孙女,也真心实意疼爱她,即便家中条件供不起她念书上学,也想方设法种田卖废品供孙女,叶清漪在爷爷奶奶这边度过了相对幸福的童年。
不过, 这一切的转折点在她遇见了一个人便发生了变化。
这个人叫孙焕,孙焕的爷爷是赫赫有名的战士,地位崇高,不过孙家后来受到了影响,孙焕也跟着父母离开家里,正好是禾丰村 。
孙焕长得可爱,就是沉默寡言,整天干活,因他的身份,村里人十分不耻与他来往。叶清漪是例外。
当时的叶清漪是游陶叶大海的掌上明珠,有时候见孙焕孤零零的可怜,瘦弱无力,就把手里的一点点馒头给他吃。
直接给是不可能的,村里人看见了,不但孙焕会遭殃,就连叶清漪也没好果子吃。
于是叶清漪想了办法,在孙焕干完活后回家的路上,偷偷递给他一个包,正好解饿。要是不想吃,也可以给他的爸爸妈妈吃。
也是因为这段来往,才让多年后的孙焕特意赶来禾丰村向叶清漪道谢。
孙焕一家被召回京后,叶清漪也没再看见这一家人了。此次偶然的相遇,令他们感慨万千。
本来不过是举手之劳,彼此报完恩情后一笔勾销,不再会有任何联系,只是孙焕待叶清漪的与众不同终究是引来了一些非议。
八十年代的农村保守思想还是比较浓厚的,叶清漪一个姑娘家天天和一个陌生男人说说笑笑,放在老人眼里就不成体统了。
爷爷奶奶为此苦口婆心地告诉叶清漪,不能痴心妄想,孙家门第太高,不是叶家高攀得了的。
游陶若在,孙家的一个孙子倒不成什么大事 ,毕竟游陶父母熬过了日子,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待遇,并且, 游陶的一个堂兄下海做生意,赚得盆满钵满,颇为得意 。
游陶回家后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机会,通过努力,她考上了一家不错的大学,名声响亮。当了大学生,连带着她走到哪里都有做媒的。
游陶也如此被父母重新找了个门当户对的知名教授匹配了,二人婚后幸福甜蜜,生下一男一女,堪称是人生赢家。
不过这幸福生活注定与叶清漪无关。
叶清漪曾经在游陶离开前拉着她的衣袖,问她为什么要走。
游陶回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鄙视不屑的目光刺痛了叶清漪的自尊心。她不明白,自己的母亲为什么看不上她?
游陶再嫁有了自己的家庭,怎么愿意提及自己在农村的这段不愉快经历呢?她当时嫁叶大海,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生存下去,他一个外来人,长得漂亮又是特殊敏感的人,村里头一堆光棍盯上她了,那时候她不想想办法找个靠山,估计第二天就得被人带走了。
游陶的不甘心是明显的,叶大海要啥没啥,凭什么让她屈尊?倘若不是发生了事,她根本不想和这个莽夫有任何瓜葛。
叶清漪是没有爱的产物,她是拖油瓶, 母亲再嫁后都不想带她走。这一点爷爷奶奶心知肚明,他们不敢痴心妄想什么儿媳妇大度接纳孙女的剧情,反正他们已是耽误了人家的青春,好不容易对方过上了好日子,咋好意思打扰呢?
叶清漪没想到引来那么多人的怀疑揣测,她很严肃地告诉爷爷奶奶,她不喜欢孙焕 对方找她只是为了答谢当年她的一饭之恩,谈不上什么风花雪月。
叶清漪心思敏感 ,母亲的厌恶她记忆犹新,她不愿当一个被人嫌弃的人。
和孙焕, 那真的是一个误会了。
幸好孙焕送了叶清漪一些用得到的资料书后,便离开了,没有多逗留。
眼见着金龟婿跑了,消失已久的叶大海跳了出来,跑过来劈头盖脸的辱骂叶清漪是臭不要脸的,有个好的还挑剔。
骂着骂着,叶大海还把自己早已商量好的一门亲事告诉叶清漪让她务必嫁过去 。
对方是死了老婆的人,打光棍很久了,虽然很有钱, 但他的好几个老婆死于非命,村里好多人避着他,没有人想和自己过不去,把孩子推到火坑里。
叶大海是极其自私又保守封建的人,当年游陶尚且因咬文嚼字被他酸溜溜地批评女子无才便是德,何况是亲女儿念书认字。
叶清漪读书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才堪堪读成的,叶大海想把女儿推到火坑里,毋庸置疑爷爷奶奶是不同意的。
先是想办法让叶清漪离开禾丰村,投奔失联多年的生母游陶,然后再拉着叶大海到人家那边道歉赔礼,退还聘礼。
爷爷奶奶哪里肯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孙女送给人家当继室?还是一个糟老头子的第几个老婆 。
游陶拿着钱一路辗转到了京都,她不认识她母亲住在哪里,但她凭借过人的记忆到处询问游陶的住处,终于被她问到 。
游陶不想见她 ,只冷冷地让人转告她既已离婚,两家再无瓜葛,别来纠缠她了。
叶清漪小时候就知道她的母亲不喜欢她,碍于某种原因才做出疼爱状,她本以为再怎么讨厌她,不至于不收留她。
偏偏,她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