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上,隆庆帝历数徐皇后罪名,除开和祁王勾结的前因后果没有公之于众外,当众宣布废后诏书。这下可好,满朝文武炸开了锅,有一部分人跳出来反对,以国法礼统为由,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另一部分人冷眼旁观,英王雍王默不吭声,废不废后作为子女不宜多嘴,反正隆庆帝铁定是要废后立皇贵妃为皇后的。
若母妃为中宫皇后,他们就更有机会争夺储君之位了。
李晖也不再低调了,他虽不如英王雍王手握大权,却也有入朝听政的资格。他淡定出列,“陛下,儿臣素闻中宫母仪天下,统协六宫,不说有功,却也无过。若眼下因一己私情贸然废后,岂不落人口实,遗臭万年?”
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博得了保守派顽固派的连连赞许 。废了徐后要改立皇贵妃为皇后吗?他们是不允许的,皇贵妃霸宠专宠,悍妒蛮横,非国母风范,况且,许氏到底是罪臣之女出身,不如徐家根正苗红,即便许家平反昭雪,眼下也是官宦名门 ,可在顽固派看来 ,不过是一靠女人裙带关系爬起来的外戚,不值一提。
因此 ,他们希望徐皇后长长久久地当大燕皇后。
立于立政殿上的李晖此时此刻并不知晓的是,正是他的这席话激发了帝王克制已久的恼恨。
一袭明黄龙袍的天子于朝堂上毅然决然地表示,“诸位可知徐氏公然勾结祁王,要造反?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朕废后,而非赐死,已经是顾及徐氏一族忠烈的面子了。”
此话一出 如五雷轰顶,炸得众人晕头转向。
徐皇后要造反?还是祁王?
隆庆帝决定还是把徐皇后与祁王的狼狈为奸和盘托出,当然,有关李晖的身世,等查清楚了,再对外说也不迟。丢脸算什么?就怕没有及时止损。
李晖僵硬的脸色随着隆庆帝的这番话愈发发白无色,整个人的大脑放空,不知是何反应。
“朕要告诉诸位卿家,废后一事不容更改,徐氏悍妒成性,有吕霍之风,谋逆有罪,废其后位,贬为庶人,允移居东角馆。”
紧接着 ,便是翰林学士公布安将军彻查出的结果。人赃并获, 即便再怎么狡辩,也不容置疑。
到此,一众反对废后的大臣们立即转变风向,开始赞成隆庆帝废后的举动。说白了,一个皇帝铁了心要做成某件事,大臣如何反对也是有限的,隆庆帝不是傀儡皇帝,他会在废后一事上与大臣扯嘴皮那么久,无非是徐皇后的的确确暂时挑不出大毛病,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废后罢了,现在不同,勾结李隆茂,珠胎暗结,混淆皇室血脉,这样大的罪过,隆庆帝不说,御史也会纷纷上奏恳请废后。
自此 ,废后一事已板上钉钉,不容更改。与此同时,隆庆帝当朝宣布了择吉日立许皇贵妃为皇后的旨意,此乃圣旨,皇帝心意已决,文武百官也唯有保持沉默了。
英王雍王发现,李晖的面色不能用泛白形容了,面如菜色都不对,而是僵硬成石头了。
早朝散去后,比往常更热烈的画面出现了——一批文武百官围在英王雍王面前恭维两位皇子,倒是李晖这边冷冷清清,孤零零的,好不可怜。
文官之首杨首辅见状,只是蹙眉离开,并未多言。
一位追随杨首辅的门生故吏见此情形,偷偷跟上去询问杨首辅,“首辅大人,你看这未来的朝堂……”
“此乃陛下家事,我不过一臣属,何德何能多嘴呢?”经过了早朝一事,杨首辅愈发坚定了保持中立的念头 。
徐后被废,许氏为后,英王雍王两位皇子又要争得头破血流了。这么看,他这位皇帝直臣,也断断没有全然置身事外的时候了。
“首辅大人是不想投注吗?”门生岂能不知杨首辅心中的顾忌?当今天子虽说独断专行,却也听得进大臣的建议,不像几位皇子,嘴上说得好听很礼贤下士,可是实际行动里并没有多把文官士人当回事。
杨首辅看人眼光毒辣,并不草率站队,就连李晖拉拢他时,他也断然拒绝。他是忠心大燕的,也是陛下的臣子。
杨首辅半阖眼,没有吭声。
过了一会儿,门生才听到杨首辅开口,“事在人为……”
徐皇后被废,翊坤宫的宫人们乱成一锅粥 。她们与废后来往密切,甚至早年还做了一些不干不净的事情 等新皇后上台后,会不会斩草除根?
她们想多了,无论如何皇贵妃断没有斩草除根的念头 。她不是徐氏,做事狠辣 这个关键时刻需要的是安抚人心,维持秩序。
皇贵妃动用她的皇贵妃册印册宝,以及天子准许她使用的个人玺印,召集了六宫的宫人到怀玉宫集结。
六宫之中何人不知皇贵妃即将是新一任皇后?自是多番谄媚讨好,没有多耽误就去了怀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