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要写后羿并不是要修史书,也不是要反驳谁谁谁的历史观,他就是觉得这段半传说式的历史在人性的表现上有很多可挖的地方。
其实后来叶兆延也写过一本后羿,只不过那本书是因为碧奴而写,他拼了命地想要把故事往神话上面套,最终写出来的东西零零落落,连叶兆延自己其他作品的水准都达不到。
而于东的后羿可能在表现上会有夸张的地方,却不会把它跟“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混在一起。
在于东的后羿中,有穷氏有一人从小就天生神力,善于射箭,部落里面的人总拿他跟传说中的羿相比较。因为几代都善射,所以大家都叫他司羿。
在这样的环境下,司羿从小就幻想着自己有天会成为拯救苍生的大英雄。
后来他听说帝太康暴虐无度,就觉得自己拯救苍生的时机到了,便趁着太康打猎时起兵去洛水拦太康。
隔着洛水,两人拉弓对射,司羿抬手一箭将太康射断一只胳膊。太康后来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心生恐惧,再也不敢渡洛水回去。
这时司羿只是觉得自己拯救了苍生,还没有想要称帝。但是后来他逐渐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没有完成,便整日想着寻找并射死妖兽,甚至终日期盼天上冒出来几个太阳让他射落。
有一天寒浞告诉他,想要天生异象,他必须先称帝。
为了完成自己的英雄梦,他就听言称帝,然后耗费数年,集合民众帮他寻找妖兽的踪迹。直到有一天,他心灰意冷抱怨寒浞的时候,却被寒浞命人擒下。
寒浞在杀司羿之前,附耳告诉他,其实妖兽不在别处,正在眼前。司羿暴虐无度,早已成为百姓心中的妖兽,只不过这妖兽将由他寒浞来杀。
司羿死时,百姓起舞欢庆,拍手称快。
但后来发现寒浞同样暴虐,人们又开始美化司羿,称他为后羿,这就意味着承认了他君主的身份,也意味着寒浞是篡位。
为了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于东特意加强了后羿这篇小说的互文性,其实说白了就是沿着历史记载的轨迹延伸,让读者在读的时候能够在有限的文字基础上展开更丰富的想象。
于东从中文系毕业,写作的时候想的东西要更多点,很受修辞学影响。
这次他就刻意让“作者死亡”,让读者从单一文本意义的权威中,从全知全能的作者观念中解放出去,把阅读的自由交给了读者。
其实这类跟历史有关的小说,或多或少地都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历史就在那里,每个读者脑海中都有一个历史,他们在看小说的时候,会根据自己以前看过的历史文本来对小说进行解读。
而有些东西,恰恰就需要有额外的历史文本对照,才能体现完整的意思。
后世的一些重生类网络小说中,也都是如此。在描绘时代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看过的其他文本甚至是时代体验来解读。
只不过于东在小说中特意突出了这一点,整篇小说在人物的变化上,跟姚雪垠的李自成有些相似,屠龙者终成恶龙。
可能很多读者在读后羿的时候,就会想起李自成,这时候互文性就体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