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烫的茶水升起一道白雾,遮住他的脸,让人看不真彻。
商榷的出身虽不如他们,却有功名在身,要论地位,比他们还高些。
故并不惧怕什么,只是拿不准他们的来意,有些为难。
公子仲等不到他的下文,有些急切,“仲来之前曾着人探听过商生,知商生无科举之意,这才冒昧登门,望商生能将荐牌递还。”
“去给诸位公子换壶新茶来。”
“诺。”小用棒着茶壶退了出去。
商榷琢磨了一下用词,脸上略带难色,“诸位公子有所不知,榷今年确有参加秋围的打算,这才遣小童借着给先生送孝仪的机会,也是想跟先生求一枚荐牌。”
公子仲在一旁比公子桓本人还着急:“先生名下只有三枚荐牌,一枚给了府正的公子尚,一枚给了上科案首斐济。”
“这第三枚荐牌原就是要给公子桓的……”
“仲弟,无须心焦。”
公子桓开口拦下了公子仲,“刚刚在院中听到商生授讲,朗朗上口,简学易记,恕桓孤陋寡闻,竟听不出是出自哪部经典?”
商榷暗暗松了口气,“并非古籍,而是榷闲时,整理抄录所得。”
“哦?”公子桓感兴趣地追问:“可有全文?”
商榷本意就是兴学昌文,自然不会藏私。
恰好小用端了新茶走了进来,商榷就让他去内室,将整理好的《三字经》取了几卷过来。
公子桓将茶杯推至一旁,接过竹简,摊开,平放在桌上。
其他三位公子也各取了一卷看起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公子祁读着读着就停了下来,指着竹简,“这上面的点和圈是作什么的?”
“这是标点符号,用来断句的。”
商榷伸手指着桌面上的竹简,“这是逗号,表示话没说完,后面还有。这是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了。”
“难怪这文初一看,就能让人朗朗上口。”
公子楚一眼就看出了这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若所有典籍行文时,都用上这符号……那岂不是只要学会了《字义》,大多数的典籍皆可通读,非生僻文章均可自学,无须先生讲解了?”
商榷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标点符号只是用来断句,方便通读,经典文义哪是那么容易自学的?”
公子桓看得仔细,拿出的几卷都一一看过。
商榷突然灵机一动,“榷可以将荐牌还于公子。”
公了桓抬起头,看向他,商榷点了点桌上的《三字经》,“还需公子桓帮榷扬一扬名声。”
这个世界的科举制度与原生世界记载的大不相同。
这里的科举制度更像是中考、高考,以为国选才为目的。
科举考试以举荐为主,科考为辅。
县试、府试无需举荐,只要考过即可获得秀才的功名。
举人以上考试,皆需举荐。
有资格举荐学子的,需有进士以上的功名,或在县学任教逾十载的夫子,或各地有声望的先贤名家。
举荐的名额以上届被举荐学生的成绩为准。
学生获得举荐方能参加乡试。过了乡试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参加官学的考核。
考入官学进修满三年,才能考取进士。取得进士功名后,还需要参加尚书院的择优试。
入尚书院学习二年,入官场任随行一年,成绩优异者才有资格为官。
故“荐”牌对这个世界的学子来说极为重要。
因为这是入朝为官的敲门砖。
当然,也有其他情况,不用持“荐”牌也能参加乡试。
即,在县、府级以上学府的在籍学员中,有八成以上学员认同其才能,可具名为信,由学府上报至府衙备案,凭户册参考乡试和会试。
公子桓看了看手上的竹简,笑了起来,“只这些可不够。”
商榷一挑眉,“当然不止不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