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单字三千,每十字为一册,字下有注解,言明字的来历与用法。
虽是开蒙之书,却多藏于县学、府学之中。
私学一般都是靠先生转述,或是得到的残篇。
原主家的《字义》也不全,只有半部,是原主父亲自己从府学抄刻所得。
学堂里现在主要教得就是这个。
商榷利用系统获得了这些书册。
趁着养病期间,将这些都学完了,这才有了考举人的底气。
他考举人不为当官,而是想以此为名,把原本世界的经典传承在此界发扬开来。
就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要留下些印记,传于后人。
《三字经》和《弟子规》原文他已经增删完毕,篆刻成册,只是注解还未成书。
光是这些,就堆满了一整间屋子。
难怪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
这次月考就是想看看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他们都习惯了《字义》的教学方式,商榷也无须更改,只把《三字经》和《弟子规》当《国礼》的预册讲解就好。
学堂开学一个月,每日学习一个字,全月尚不足半百。
商榷根据原主的记忆,仿童子试的出题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从学过的字中选了十几个字,让学生默写。
因识字尚短,字义只考口述。
这个世界还没有“纸”,所有的书、信都是以竹简篆刻,费时费力不说,还罄竹难书。
学生尚幼,手还握不稳刻刀。
为了安全着想,商榷以木板为底,制了简陋的黑板给学生们用,用白垩代笔书写。
商榷念一个字,学生就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因为人少,学生们的水平大体如何,商榷一目了然。
学习了一个月,即使每天都有复习,依然写得是春蚓秋蛇,错漏百出。
卢平的考题目,是商榷提前写好的,此时他已经答得七七八八,虽然有微瑕,但整体上还算不错。
以他现在的成绩,今岁入秋可以去考童生试了。
商榷先把默写批改完毕,又考了口述字义。
看着惨不忍睹的成绩,知道这一个月是成果了了。
让卢平先去里间温习。
商榷在黑板上写出了《三字经》的第一小节。
“从今天开始,这黑板上的字不用擦,你们每天都要用白垩描写上面的字,直到你们能记下所有字的笔画为止。”
“现在跟我着读。”商榷拿过戒尺,点着黑板上的字,“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性相近,习相远。”
……
卢平原本在里间温习,听见声音,抬头看了过来。
看着看着也跟着念了起来。
第一节的内容并不长,且经过删减,剔除了名人典故的内容,余下共十句,六十个字。
商榷领着读了几遍,然后随意指了一个学生让他站起来读。
虽然还有些磕巴,却从头念到了尾。
商榷又随意点了几个字,也都知道读音。
商榷满意地点点头。
果然啊,还是自家老祖宗的法子管用。
“先生大才!”
听见声音,商榷转头望去,见屋外院内站着一群陌生人。